忘了是真人真事還是笑話一樁:有旅行團到西藏,其中有人害了高山 症,要留在房間休息,他心有不甘自己不能繼續行程,要領隊帶他的照相機為他拍下今天行程的一事一物作補償。這種如桑塔所說一般,用照片來搜集世界的思維,一定程度會在我們身上找得到(你上一次沒有帶照相機去旅行是那個時候?)旅行確為攝影帶來意義(或者是攝影為旅行帶來意義罷),攝影術早期很大程度是為旅行服務,像英國的湯姆生John Thompson之類的旅行攝影家用攝影帶來各式的異國風情(準確一點是東方的異國風情,特別是對於歐洲人來說),撇開奇觀的成份,一定程度他的確為當時十八世紀的人們擴闊了對世界的視野,亦產生了明信片的工業,巴特說照片裡的地方應該是可居的,這種虛擬的旅遊或可以看作對自身居住環境不滿的一種解脫。我跟朋友經常有一個口頭禪,就是「No travel, no photo」,就是諷刺那些對異國情調的新鮮感才去拍照,其實內容卻是空洞不堪,反而面對自家熟悉的環境卻無從入手,隨便找個攝影展覽來參觀一下,很多都逃不出外地遊歷的亮麗影像,很多時作者談到要用影像去跟觀眾分享經歷,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上尤其是在美國培養出不少的「攝影浪客」,經典如羅柏特法蘭Robert Frank,到近代的祖爾史丹菲Joel Sternfeld,或梭爾Stephen Shore,都是在沒有刻意的計劃之下駕了輛汽車四處跑,把所見所聞用影像表現出來;這種浪客遊子的創作在美國來得很自然,州際公路網絡發達令旅行變得容易,又不至於像飛機旅程一樣瞬間轉移而缺乏過程經驗,可以說得上是公路電影的硬照版本。羅拔法蘭的《 The Americans 》固然是個經典,祖爾史丹菲的《 American Prospects 》同樣是一本在近代攝影史中佔一個重要席位的影集,雖然他的書名刻意地改得白到不得了,就只是叫作美國風景,但那個經典到不得了的封面實在令人難忘:一群消防員正在為一個農庄救火,前景卻是佈滿地上的大南瓜,一個百無了賴的消防員正挑選著那些南瓜,是一個很荒誕又有趣的場景,但這種連貫整本影集的風 格,卻正正訴說出美國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經歷越戰及水門事件,經濟受能源危機而衰退後價值觀方向失據的現象。他奉行的就是典型嬉皮士風格,租一輛福士「van仔」就遍遊美國,再加上用大片幅彩色負片拍攝,這樣就平地一聲雷成就了史上幾個最早把彩色攝影真正帶進藝術門檻的人,更為...
此乃舊有博文收藏點,新撰寫的文章將貼上以下 Medium 網站: https://fotopiggie.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