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月, 2011 起發佈的文章

電視,85歲。

史上第一張已知的 貝爾德的「機械式電視」的 動態影像照片 ,約1926年(畫面是中是Baird的業務合作夥伴Oliver Hutchinson) 昨天(1月26日)是電視發明日八十五周年,比何鴻燊還要小幾歲,但已經是老氣橫秋,已淪為資訊傳播渠道的二奶,現在大家對電視的印像只有婆媽的溏心風暴或無事搵事搞的超級巨聲,今天一句「我返屋企睇電視」,定必換來一句「老套」,或一個字:「頹」。 事實上當年同期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電子影像傳播技術,這個發明日是以蘇格蘭發明家貝爾德( John Logie Baird )1926年在英國皇家科學院示範他的電視原型機為準,是一種所謂「機械式電視」(他稱之為televisor),簡單來說是用一個鑽有以螺旋排列的小孔的盤,放在感光元件如光敏二極管之前,鏡頭之後,當圓盤轉動時能誘導光線造成掃描效果,就能撿拾動態影像(抱歉,我的理科基因又回來了,免得悶死大家,詳情請看 此處 ),那個原形機產生出來的影像水平解像度只有三十線,更新率每秒只是12.5格,亦即是說比你在YouTube看的手機片段還要低很多,而且不用說是那是黑白的了。 其實貝爾德還有一個很厲害的發明,就是「 Phonovision 」(上圖就是其收錄的一位倫敦歌劇演員演出),用的是類似黑膠唱片的媒體和原理,只不過把用來儲存聲音的聲軋,變成儲存活動影像的訊號,但這個技術一直是在試驗階段,而且效果欠佳,一直沒有推出市面,近年有人把他當年的Phonovision大碟用電腦軟件復修,畫面質量大幅提升,我每次看這些影像感覺很奇妙,都總有種雞皮疙瘩的感覺,有點像那些靈異攝影spiritual photography,又或是像當年Edward Curtis被他拍攝的印第安人稱之為「shadow catcher」,靈魂給鎖在那些膠盤上,今天才得以釋放,就算當今的高清1080i諸如此類,沒有這種魔法。

古董重溫:Ruin Porn

這邊廂天天在說活化,連東洋那邊廂也忙著活化起來。某天無意碰上日本NHK的國際頻道播放一段有關活化「廢墟」的紀錄片, 其中提及過赫赫有名,一直都有不少廢墟圖像流傳的「軍艦島」, 節目中提到日本各地方政府都陸續開發對這類他們稱之為「工業遺跡」(industrial heritage)的旅遊或活化活動;因為在節目中途插聽緣故,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我勉強聽到這類旅遊活動經濟效益竟然達到一千七百萬美元,搞不清是單一地點或綜合全國而然,也搞不清是在什麼的時段或期間之長短,但總而言知讓人知曉縱然這些礦產已經不復再,卻變了一個個可以掏金的寶礦。 我經常在自己的博客闡述「廢墟文化」,主要是幾年間現在發生了幾件事後,廢墟圖像比以往出現得更為頻繁。首先是中國經歷了兩次特大天天災:四川汶川及青海玉樹大地震,更可以說是近年媒體在天災報導最全面的一兩次,其中頹垣敗瓦的圖像隨處可見。另外是因乎為環球金融海潚所造成的經濟體系淪陷,企業倒閉,造成不少人為的「廢墟」,如「爛尾樓」,或空置的辦公室廠房設置等等。 老外對這類廢墟荒地圖像的著迷,誕生了一個新興名詞叫「Ruin Porn」,意為對廢墟有種情色般的過度著迷,這個詞當然是負面了(更甚是「Famine Porn」(形容對饑荒圖像著迷)、「War Porn」(對戰爭圖像著迷)、「Disaster Porn」(對災害圖像著迷)等等……),當然這類充滿戲謔成份的用詞不應過度使用,但卻是非常的到位,而且是對各個攝影人的一個警醒。廢墟式圖像誘人的地方是其帶有陰沉詭秘、富有電影感的氛圍,在敘事成份上顯得豐富。可問題在於攝影師搜羅這些圖像同時,也經歷一種尋幽探秘式的體驗,這種感觀上的刺激感往往麻痹了自己的批判能力,讓自己圖像停留在一種猶如B級恐佈片的沉淪視野。 其實「Ruin Porn」 的解讀有點像日本人對「萌」的定義,當然日本人對此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地甚至有一本名為《Wonder Japan》的雜誌,定期為讀者介紹日本各地的廢置建築,例如旅館酒店、遊樂場、軍事設施、煤礦、工場,已荒廢的住宅社區、鐵路......基本上你想像得到的人工設施都已包含其中,或許是日本人對頹廢美的追求是極致的,文學作品如川端康成的《雪國》也是充斥著頹敗的美感,苦悶哀愁都是「美」的源頭,也可能是小說的江戶情調的忠實反映。還有是切腹、介錯這類西方價值觀視為毀滅的事情,他們卻視為美麗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