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7月, 2013 起發佈的文章

兜口兜面

曾幾何時英國一齣處境喜劇「The Office」叫人眼前一亮,紅了嘴巴很臭的Ricky Gervais,他演那個自戀成性,又以為自己幽默感爆燈的波士 David Brent,實在啜核得可以,當年用 mockumentary 手法去拍處境喜劇也是很破格。為美國觀眾「移殖」的美國版本卻是另一回事,笑位變得沒那麼隱誨,可以不太用大腦就明白了,這類露骨的喜劇風格老外觀眾形容為「in your face」,粵語大概可以譯做「兜口兜面」罷。 現在重讀自己拙作《係‧唔係樂園》一書的訪談,提到我拍攝該書時受影響的兩位攝影師:Martin Parr 和 Lars Tunbjörk,成書時Parr還是Magnum圖片社的「外星人」,現在是上了神台,算得上家傳戶曉,而Tunbjörk呢?名氣差了百丈遠咯,到現在還是那個只是攝影圈內少眾人會認識他、再「叻」一點的會曉得他是瑞典人的攝影師。 一向對 Martin Parr 的作品我們用慣常的英式幽默去概括之,這其實是一個懶散的概論,因為Parr是英國人,他又很自覺用 Englishness 來為作品定調,但日子愈久就愈益發覺他的幽默是多麼的「in your face」,難怪他的受歡迎程度是環球性的,而且這些年來能也能歷久常新,大概有賴近年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當道,他這種「兜口兜面」的抓拍美學,很受Instagram之類的社交圖片分享的粉絲所吹捧,大家拿著手機照相,總有種要「爆」的衝動。 Parr 作品上的取材、和觀看事物的手法都明顯受已故英國攝影師東尼‧雷‧鍾斯Tony Ray-Jones(1941-1972)的影響,尤其是在他早年的黑白攝影作品。雷‧鍾斯也喜歡以英國閑餘生活作題材,在生時唯一出版過的攝影集就是叫《A Day Off》(休假日),書裡幾個章節:「海邊」(The Seaside),「夏日嘉年華會」(Summer Carnivals),「舞者」(Dancers),「倫敦」(London)和「社會」(Society),熟知Parr作品的人可以看出些端倪,他不過是走著前輩所開拓的步道上,但甚至在於雷‧鍾斯而言,他的「英國性」並不如大家想象的「藍血」,六十年代年青時獲取獎學金去美國耶魯大學念攝影,也受那時候美國街頭攝影文化所影響,認識當年活躍份子如 Joel Meyerowitz 或 Gary Wino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