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墨汁、蜜汁

攝影豬很多時都會讀一本日本的攝影雜誌,固然想知道最新的相機情報來消磨時間,或滿足一下虛擬的玩物慾(因為沒有錢),還有是看一看他們每月的讀者來稿比賽,不要以為這些玩意老套到極,日本固然是一個人口老化的國家,攝影的人口也很年邁,看到的是五六十歲的參賽者佔了好一大部份,七八十歲也大有人在,除開了衡量藝術水平的問題,令我有點意想不到的,是作品中那種利用攝影來閱讀世界的感覺非常強烈,身邊周遭的鎖碎的人和事都是題材,對生活的觸覺並沒有隨著年紀而退化,並不多見到那些僵化的花卉美女外影會那種理所當然的沙龍風格作品,當然這堆月獎的得獎作品固然是評判的精心選擇,他們的喜好當然會左右其中,但這種驚喜絕對不是偶然而已。

近年攝影人口暴增,但很多年青一輩的攝影愛好者卻走回頭路,觀念逗留在迂腐的美學觀念,忽然花草美女黃昏落日明信片格式影像充斥坊間、媒體或博客,推波助瀾的是一群出現在各大小媒體新湧現的攝影「導師」,把這套過時的觀念「函授」開去,不少初初接觸攝影的的年青人就把它照單全收,攝影作為溝通的工具作用大家好像不太去理會。這種拜數位攝影普及的怪現象,是因大家都認為自己信心大了認為自己能拍得好照片,就如語文方面,大家以為自己能寫字就能寫好文章,但閱讀呢?讀不好會寫得好文章嗎?又要借某帶有手寫功能的手機廣告:你能我手寫我心嗎?

記得大學畢業展覽時候印製的個人名信片附上海因Lewis Hine老掉了牙的一句話:「如果我能用文字交待這個故事,我用不著帶來一台相機。」("If I can tell the story in words, I wouldn't lug a camera.")這些極其浪漫主義色彩的話語,我現在聽來也有點發麻,但的確表現我那種渴求用影像溝通的想法。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如果沒有了攝影是世界末日,或會有多少人會認真對待用攝影為表達自己的手段或方法;影像泛濫,我們的世界觀也很大程度上是用影像堆砌出來,也許令人不會去嘗試去閱讀影像,而是用我所提到那套陳腐的美學觀念去解碼。是解碼,不是閱讀。

攝影沒有是語文能力基準試,或許正如我以前也寫過大家都相信自己對運用視覺完素這方面已天生有基因,學習是多餘的。我們不是覺得咱們廣東人說好廣府話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當這一代很多人連「墨汁蜜汁」也搞不清時,你可以期望他們有清晰的視覺元素本質嗎?

王貽興大哥,攝影有正字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