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月26日)是電視發明日八十五周年,比何鴻燊還要小幾歲,但已經是老氣橫秋,已淪為資訊傳播渠道的二奶,現在大家對電視的印像只有婆媽的溏心風暴或無事搵事搞的超級巨聲,今天一句「我返屋企睇電視」,定必換來一句「老套」,或一個字:「頹」。
事實上當年同期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電子影像傳播技術,這個發明日是以蘇格蘭發明家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1926年在英國皇家科學院示範他的電視原型機為準,是一種所謂「機械式電視」(他稱之為televisor),簡單來說是用一個鑽有以螺旋排列的小孔的盤,放在感光元件如光敏二極管之前,鏡頭之後,當圓盤轉動時能誘導光線造成掃描效果,就能撿拾動態影像(抱歉,我的理科基因又回來了,免得悶死大家,詳情請看此處),那個原形機產生出來的影像水平解像度只有三十線,更新率每秒只是12.5格,亦即是說比你在YouTube看的手機片段還要低很多,而且不用說是那是黑白的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