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的《光孔》(Aperture, no. 192)好看。有幾個欄目都好看,包括有為最近寇德卡的新書《Prague 68》撰寫的訪問,寇德卡在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的報導攝影隔了四十年才出版成畫冊(之前photopoche曾出版過小型攝影集),「光孔」作為出版社這篇稿子總會有一定的鱔味,但一向惜字如金的寇德卡親述一段段傳頌多時的個人經歷,那些一度流落人間的膠卷,用佚名來發佈照片(馬格林內部亦只會以「P.P.」來命名,即「Prague Photographer」),至今讀來仍緊張如舊。 第二就是Fred Ritchin寫關於用「第二生命」Second Life作為創作平台的「攝影師」Michael Schmelling,關於在「第二生命」作攝影創作我以前有個短打都提及過。難得Ritchin專注研究攝影在cyberculture、虛擬及網絡文化的角色,過了千禧年已一大段日子仍如是,雖然這篇文章離不開一些老掉了牙的觀點,例如網民在「第二生命」希望能獲取什麼等,但總發掘到一些新的創作路向。Schmelling的創作索性用「第二生命」的虛擬情景作創作主題,用Ritchin的有趣形容是遊走在虛擬世界裡的法蘭克(Robert Frank)。 接着老頑童麥可斯Duane Michals的近作;最近從一位朋友手中騎劫了一本他的舊作《Now Becoming Then》,非常精美,是用高成本的photogravure方式製作,這本書初出版的時候我實在划不起來。裡面的黑白照片看起來是粗糙的放晒,印刷出來的效果卻是美不勝收。一向反「決定性時刻」,以黑白照片來作敘事實驗的麥可斯,近作卻是用上了彩色拍攝,還有是用了富有東方色彩的扇形外框(見開端附圖)。以往印象派的畫家也受東方美術尤其是日本浮世繪所影響,也有作過扇形外框的作畫嘗試,麥可斯一向富有神秘感和誘惑性的作品氣息在這裡就更濃厚了,他的招牌式題字和open-ened的說故事方法仍然叫人一見如顧。 最後是史丹菲Joel Sternfeld的新作《Oxbow Archive》;如有看過「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節目的話,可會記得有一幕是拍攝史丹菲在郊野裡拍攝,他顧著看鏡頭解說,差一點錯過了拍下一個滑翔風箏的愛好者飛過畫面的場面,那個地方就是The Oxbow了,即康涅狄格州中康涅狄格河的一個河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