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8月, 2009 起發佈的文章

博得好?

著名紀實攝影團體馬格林(Magnum)不久前把她的 博客 「收檔」,我初以為他們跟大氣候來個逆水行舟,原來只是進行大裝修,理由是他們覺得在現有博客格式裡只能有限地展示他們優質的內容,如果所言如此,他們真的捉錯用神,還是博客的本質又開始演變?看他們的解釋,我的估計是,大概被紐約時報甚為成功的《 LENS 》博客所影響,但老實說《LENS》只是用blog作為榥子,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多媒體網站,如果馬格林真的希望有《LENS》的成果,那一個非常賣力和跳脫的webmaster是走不了,還有《LENS》的內容更新跡近工廠流水線的生產效率,Magnum是望塵莫及的。《Magnum Blog》初開始的時候由新晉成員Alec Soth主理,是頗有可讀趣味,怎料接下來又回到他們典型老八股而又laid back的味道,總是年青不起來。 還幸他們還有在Twitter一直更新自己的消息,現在我也開始「follow」一下Twitter,對Twitter 愈來愈感到興趣 ,因為相信更多稀奇的事情都會在Twitter裡發生(只要他們不再 常常當機 )。

關於建築的二三事

不久前著名建築攝影師Julius Shulman辭世,享年九十有八。Shulman曾拍攝不少經典的現代建築大師如Frank Lloyd Wright或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等的作品,他最有名的還是為Pierre Koenig的「Case Study Houses」研究計劃拍攝的照片(見附圖),說來慚愧,Shulman大概是我少數認識的建築攝影師,主要是我對這方面的認識不多,還有的是在建築攝影上能夠建立個人風格是極其困難的事。我前些時候出席一個婚禮時巧遇一位大學同學,他現在已是本港一位有頗名氣的建築/室內攝影師,有一個十幾人的工作團隊,他個人天資高又賣力,畢業後一直也有去深造,最近在忙著自己念建築保育課程的論文,口說是行業競爭大,建築攝影已江河日下,要做好準備應付把自己的事業轉型,他一直強調現在做的其實不是photography,是illustration。看他公司的作品,不少都是用數字技術鋪陳出來的空間感覺,雖不致於虛擬的現實感覺,但卻是客戶心目中的理想氛圍,還記得他駕車送我回家時分享了不少理念,其中提到一句叫我深思良久,大意是說:「攝影不是表達空間的理想媒介。」,我看他現時搞的其實是artist's impression的寫實版,就明白他內含的意思。 我對建築認識非常皮毛,但對建築、空間應用或都市規劃興趣卻不少,我還記得我對攝影的興趣,是當年在念設計課程中一個室內設計初階的功課,室內設計這方面我是非常弱的,那個功課自然是做得一遢糊塗,但在拍攝模型時下了不少功夫在控制光線(也不就是一台兩桌面燈罷!),拍出一些實感出來,同學們有點驚訝我那個這麼破的功課也能拍成這個樣子,紛紛邀我為他們拍攝,首嘗成功感的甜頭。我其中一個喜愛的非攝影博客,就是BLDG BLOG。我有時覺得攝影人跟建築的喜愛是掛鉤的,攝影人天生對空間的觸覺敏銳,尤其在香港這個生活空間異常寶貴,又極其錯綜複雜,同時又間接影響自己生活的秩序和成長養份,牽連甚廣。 關於我同學的想法,我比較單純,比較同意如英國才子Alain de Botton寫的《幸福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一書中提及,每個建築物基本上是一個面相,從這種面相裡你可以看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出來,我們在一件建築物作品中找尋跟我們在一個朋友身上找尋的東西並無太大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