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iPad,1歲。


戲說iPad好一整年,相信不少讀者可能正是用著它來讀篇這文章,而我比大家落後,一直只是停留在「齋噏」階段,到最近才iPad推出了一周年才是真真正正的一天到晚把玩著她,用了一個多星期,雖然還是很初步,也相信可以分享一下經驗。這個iPad是屬於我父母的(對,你沒聽錯。),主要是前幾個月他倆去美國探望在那邊生活的妹妹,她周日在別的城市上班周末才回家,怕平日兩老看他們聽不懂的英語電視悶出鳥來,索性買台最基本裝備的iPad讓他們看看香港新聞,聽聽收音機,又或是打一下虛擬麻雀(那三個電腦對手叫「誠哥」、「何生」和「三叔」)。事實上,當看到街上菲傭推著的嬰兒車裡那個牙沒長好的豆丁把玩著(iPad有好一大堆的幼兒娛樂教育軟件),又或是像我差不多近八旬的家父雖然平生沒用過電腦,但還能輕鬆自如的上網看雅虎新聞,iPad無容置疑是成功了,這個機器的革命性甚至高於當年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的圖像使用界面帶來的衝擊,亦令很多所謂科技評論員大跌眼鏡。

把玩了好一個星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超好用的「content consuming」平台,而在裡面什麼都是談消費,由數據用量到買app賣廣告,無不是赤裸裸的一個錢字;她絕對不能替代桌面或手提電腦,因為她不鼓勵用家視她為生產工具,縱然iPad有一個非常到位的文書軟件組合iWork。使用這個小東西是強迫你在短時間內攝收好一大堆資訊,固然你在電腦上也不過是做著同樣的東西,但在電腦上看blog上網之類,其實總會是兼顧著其他的工作,例如作這篇爛鴻文等,但在iPad你的責任就單純得多,就是專心地去讀、看、聽、玩,沒其他了。被動就是被動了,但對於腦細胞活躍吸收力強的人,這個可能是個好處,對我來說,篩選有用資料其實用了不少精力。

今期「Colors」雜誌主題是「Collector」,當然少不了波夫波偶像Martin Parr

說到攝影,圖集或攝影集還是比較多以App的互動形式出現,除了安塞‧阿當斯Ansel Adams的作品集外還沒見到比較有看頭的,個別不知名的攝影師也會寫一些App來展示作品,攝影期刊的App也有不少,例如內地幾本攝影雜誌也慷慨地把當期全本雜誌轉載出來,當然那佔書裡三份一的相機廣告也一字不漏罷!比較叫我深刻的是Fabrica出版的《Colors》,其App也是讓最新一期免費下載,而且還付有些短片,雖然這本雜誌不再前衛,但對於免費的東西我還是樂於投放時間呢。美國攝影組織《Daylight》也出版了一本叫《50PM》的iPad刊物,盛惠1.99美元,Joerg Colberg也推薦過,讀過後感覺不外如是,不知是不是題材的局限(本期為「家庭」),整本書選取的攝影師作品意識和風格上都近似,類似有關展示攝影作品porfolio的網上刊物不少,而且大多是免費,《50PM》在內容上算不上豐盛,或編輯上並不算精彩的情況下,實在是難以吸引讀者。
《50pm》內容還有改進的空間

至於攝影文章類的話,蘋果的電子書店iBooks還是有待豐富,有的大多是教授攝影技巧的叢書,這方面Amazon/Kindle肯定是佔優(Edwin,買Kindle罷。),起碼我自己給在wish list裡Frank Gohlke的《Thoughts on Landscape: Col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買了個Kindle電子書版本(因為iPad也有Kindle的閱讀軟件),而且價格比印刷版本便宜差不多一半,對這個讀電子書的初哥來說,我還是在習慣中,對一個不在乎天長地久的人如我來說,書的味道真的不重要,但附有的即時字典真的管用,不會因查字典打亂你的閱讀節奏。

攝影愛好者不要對iBooks書店裡的攝影書籍有太大的幻想

而Apps方面,我當初預計那些擁有炫目介面的專屬看圖幻燈秀軟件會最得我心,因為iPad的確是攝影師展示portfolio的好地方,例如英國衛報推出的「Guardian Eyewitness」又或是Getty圖片社的App等,卻發覺當大量圖像被抽離原本事件單獨觀看時,看得有點困惑迷失,感覺不是味兒,我還是回到各大報章期刊的圖片故事或圖輯形式展示的比較得心應手,例如有了好一段時間,做得不俗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blog「Lens」,希望他們也會出一個App罷。

「The Daily」有「真人表演」

其實縱觀來說,我在iPad花得時間最多是閱讀報刊,現在各大報章都不乏iPad閱讀版本app,出奇地在本地和台灣往往強調先行一步的「生果報」,到現在竟然還沒有iPad版本,而一向亦步亦趨的「方向集團」竟比他們快一著,而且在版面設計上,新聞影片和文字故事的整合上做得紋理清晰,這些甚至比好些海外大報如紐約時報、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等純粹搬字過紙的把當天報紙文章轉載來得生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到現在也不敢貿然從中收費獲益。2月2日澳洲傳媒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推出專為iPad而設的收費新聞報紙「The Daily」,每周費用僅為9毫9仙,跟本地一份英文報紙價錢差不多。梅鐸聲稱要有80萬訂戶才能收支平衡,這個應該不難達到,但他認為「The Daily」能改變新一代不去閱讀報紙及看新聞的習慣,想頭就大了一點了。「The Daily」在介面上盡量設計得活潑一點,例如版面間中有有些閃客式的動畫,每日新聞會有視像簡介,而且是有主播人那種,又可選擇聲音新聞簡介,互動性也更強,例如在一篇有關女歌手Rihana的文章裡,就嵌入了她的Twitter即時訊息;到老外報紙不會少的數獨及填字遊戲,也會變成遊戲中心,連接蘋果為「打機」而設的Game Center,可以跟別人比拼一下,當然還不及以填字遊戲著稱的紐約時報索性推出一個獨立的app。

目不暇給是對的,強烈的把報紙看作成一種娛樂消閒手段,但新聞內容實在是非常貧乏的,文章都是短短的,有點像本地免費報紙,認真的讀者一定不收貨,但這種人現在還剩下多少呢?我在iPad裡看報紙的心態是我不介意付錢,不是貪其免費而是貪就手,尤其有些非本地報刊如南方都市報,每次北上必讀,在港就算你想讀也得花精力去張羅訂閱(剛發覺華潤集團的便利店「Vango」有售),現在不費吹灰之力,手指撥撥就是,尤其是當發現年青時深受其感召的台灣攝影師阮義忠在「南都」裡開了個新專欄,解讀當年拍攝一大批經典照片時,真的感動得差點兒要來一句肉麻:iPad,我愛你!

「南都」的版本比起印刷版本還要簡潔乾淨,還認得阮義忠這張照片嗎?

報告完畢,順道祝大家兔年快樂,而我就希望有一台iPad 2。

留言

Edwin說…
豬兄:

收到! 現在開始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