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條「手指」引發的雜感

 

"Marble Arm" by Ai Weiwei

藝術家艾未未的「手指」雕塑近日成為城中藝術圈熱話,大家簇擁著去參觀這支為他帶來不少煩惱的「手指」,我一介草民也要為著自己的一支「手指」去折騰。

相隔一個月才更新博客,主要是前些時候遺失了一個記憶卡「手指」,雖然不致釀成私隱外洩事件,但因為儲存了將會舉行的展覽用的照片,讓自己工作差不多推到重來,害得狗血淋頭,只怪自己懶於備份檔案,抵打。經常接受訪問時總會被提到一個老掉牙的問題是:analog or digital?我每每重申從不抗拒數字數碼攝影(甚至我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本是個「geek」),只要給我多一點安全感就好了,老實說科技缺陷可以修補得滴水不漏,但人為出錯永遠搞不好,之前幾次失掉檔案都是自己不小心刪除了,我討厭犯錯,科技縱然不犯錯卻誘使你犯錯更多。

看「華爾街日報」製作的電視節目,邀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來分析「後本拉登」的美國經濟,席間提到他1993年當選美國總統進白宮時,互聯網只有50個左右的網站,而這個一直推動網絡發展的總統八年任內竟只發過兩封電郵,主持人問他何解,他答道:「我哪知道發電郵是否「穩陣」(secure)呢?」先見之明,山東濟南軍區的駭客一定認同。 

克林頓提到那「50個網站」的年代,我也經歷過,可能還要早一點。在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也還是電話撥號接駁上線的年代,大家都流行著玩所謂的 「BBS」,即「Bulletin Board System」,顧名思義是文字界面的電子報告欄,內裡一些簡單的檔案分享,很多的都要一些業餘電腦愛好者設立,我有某些中學同學也是這些所謂的「台長」,網絡在那個年代充滿烏托邦色彩,大家都不太計較去付出,那個年代當然沒有想過網絡上是可以賺錢的。這些「台長」很多時候都是自掏腰包,添置電腦或modem,又或是在家中多置一兩條電話線,為的是都是網絡世界還沒探知的可能性;大家守公社式的規矩,要取走多少材料,先留下多少材料;當年頻寬很陽春,當然不像現在可鯨吞多少個Gb的數據, 分享的大都是些文字檔、小圖像(有味或無味)等等。文字介面固然並不豔麗,但大家都有一種網絡是未來的美麗憧憬,用IRC可以跟世界另一角落素未謀面的人搭訕,對那些最遠不過是回鄉探親的中學生如我們,能提供的暇想是何其大。

 

 

翻開1997年的美國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大字標題是「The Future of Photography」,封面是過氣超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被電腦修飾成一個銀色的cyborg,在那個時候是驚為天人的技術,現在隨便找個美容修身廣告也能領教這些「驚人」的技藝。《American Photo》當時在主流攝影雜誌裡編採上算是比較嚴肅認真,他們所謂看到的未來,就是數字技術的可能性,最重要的雜誌裡充斥著一股樂觀的氛圍,今天會在電視節目帶大家一起去「采風」的名自然攝影師Art Wolfe,在雜誌裡告訴大家怎樣去花了一千美元去找專人去修圖,造成一張層層疊的斑馬圖片,也成了他最賣錢的圖片;找來一大堆星級攝影師如時裝攝影師Greg Gorman或著名報導攝影組織「VII」的創會成員Lauren Greenfield等,來測試一堆當時剛上市不久的小型數碼攝影機,縱然在一班大師手上,那些才幾十萬像素,隨便找個鴨寮街手機內置的照相功能也要比它們出色,出來的效果絕對談得上「慘不忍睹」,而且往往把照片充撐到全版刊登,但大師們也無不盡說好話,只會談到數字技術有多大的可能性,無不是「美好的新世界」。 唯一隱帶焦慮的話題,是當年買入了老牌圖片庫Bettmann Archive不久的Corbis圖片庫公司,大家對其大老闆、當年差不多獨領個人電腦界風騷的Bill Gates總帶著幾分戒備,怕他用視窗系統monopoly的那一套去獨攬數碼圖片檔案庫,從而窒礙資訊傳播,當年很多攝影師還對digital distribution其實都不甚了了。時移勢易,後來所謂microstock(即單靠互聯網傳播圖像和代理一些非職業攝影師)行業的堀起,還有是 Getty Images從後趕上,Corbis並不是預期的一社獨大,當然「微軟」帝國稱霸的日子亦過去了 。 

 

Two men comparing Palm Pilots, Redwood City, California, August, 2000. By Joel Sternfeld 
 The School of Athens (1509-1510) (局部), by Raphael
 

1997年不正是科網泡沫如火如荼的年代?Joel Sternfeld的《Stranger Passing》攝影集中有一幀照片大概可以微觀一下當年科網熱潮的景況,照片中有兩名穿著類似「 IT look」(又一個obsolete的名詞)的亞裔男子,拿著兩個一式一樣、當時得令的電子手帳「Palm Pilot」,不錯,這個我也曾擁有過。這張照片裡兩位男士看起來都擺佈得別扭,照片有意思的地方是他們其實正進行著資訊上交流,也就是我們眼看不見的紅外線,也就是俗稱的「beam」(另一個obselete名詞)。這種還要面對面的資訊傳播手法已經是明日黃花,而且是發生得那麼隱誨;這張照片跟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一拉斐爾(Raphael)的經典名作《The School of Athens》有著異曲同功之妙,畫裡柏拉圖和他學生亞里士多德在討論中,兩人手裡都拿著東西,那當然不會是Palm Pilot,兩人拿的都是他們的鉅構。柏拉圖拿的是《宇宙論》裡的《帝邁馬斯篇》 (Timaeus),亞里士多德的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兩人不像Sternfeld照片兩人欠動作交流,柏拉圖手指向天,喻意他對「ideal form」(至善形式)的追求,亞里士多德手指向地,喻意知識是透過經驗觀察所獲得的概念。這幾個手指在畫中甚為重要,日後甚至變成了知識智慧交流的符號,而現在換來的是兩束beam,又或是連感知不到的3G網絡電波。 

這些看來天真無知的烏托邦式樂觀氛圍,今天當然已不可復見,Google一直此地無銀地去強調「Don't be evil」,從前根本不會想到網絡世界是可以「為惡」的,今天我們對網絡世界沒有太多願景,只有重重的戒備,又或是最近福島核電廠事件,已挑戰我們從工業革命以來認為科技即幸福的概念。我是geek嘛,自然不抗拒科技,Charles Chaplin 卓別林在《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片末那段發人心省、長達數分鐘的演說,提到「You the people have the power, the power to create machines, the power to create happiness.」,非常社會主義非常左,但我寧願相信。  

 

 
 
(後記補充:文章的標題是衍生自當年大陸火紅,曾成為社會現象的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留言

真好的雜感文章,謝謝。我也曾經付長途電話費,上萍果的eWorld。
匿名說…
Fotopiggie:

我提到的網頁,除了香港,還可以用於國內嗎?增城事件中錯誤的資訊真的很擾民.好才能不要用在玩意上.

我最近有點頭暈,希望再過一段時間再去欣賞你的作品啦.

希望我的想法會有些參考價值.
0-10分=0-10本有作者簽名的書(免費寄贈).
我文化水準不高,太深的詩集不合適,會頭暈.
謝謝!
Fotopiggie說…
chingping: 謝謝,說得出「eWorld」,證明大家年紀有番咁上下,哈!eWorld後期本地也有撥號,我也有玩過一段時間,但收費實在太貴,加上以前天價買落的麥金塔,其實今日蘋果那個太空船新總部的一磚一瓦我們倆都有份付鈔的!
Fotopiggie說…
匿名:展覽來日方長,請保重身體。
Angry Bird說…
獎品呢?
0-10分=0-10本有作者簽名的書(免費寄贈).
匿名說…
如果沒有值得一看的東西,不寄贈也沒有問題.請直接留言回覆.
匿名說…
Be yourself.
Fotopiggie說…
Angry Bird:???搞不懂,我想你誤會了,今次純粹是展覽,沒有什何出版呢。
匿名說…
沒有問題,認識多了才發覺這沙漠真的不值一看!
謝謝你幫忙,使我興幸自己擁有一株仙人掌.
Blues Wong說…
Will go to your talk, cannot make to come to opening.
Fotopiggie說…
Blues:謝謝,有心了。那個算不上talk罷,說是分享會還勉強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