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Wish List

我為自己一年一度定下的wish list,今年終於要脫期了,幾個原因:一、懶;二、電腦系統更新後,輸入中文的插件出了問題,現在才搞定;三、小弟今年不才又不財,其本上買書的決定一直在拖著。當然這等雞毛蒜皮之事也不過是個借口,另外一方面想著的是如各位要獲得最新最快攝影書資訊,看台灣的「拍立得攝影」網站,隔天就有一本新書介紹,其他人實在難望其後背,幹嗎要看我的書單?我個人希望買什麼書,不見得匹配大家口味,結果換來一些竊笑,幹嘛「攞苦來受」。

最近真的有人催促我「交貨」,原來他趕著要買攝影書,需要山埃貼士,甘願服毒,哈,唯有奉陪一下。老話一句,只是一個wish list,並不是什麼最佳最好最新,或是什麼必讀之類!

From Here to There: Alec Soth’s America
by Alec Soth


Love it or hate it。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Alec Soth(a.k.a. “Son of Sternfeld”)的名氣可以這麼盛,但無可否認他是近十多年來在美國少數以傳統彩色「直接攝影」打出名堂,也就是說把攝影板回保守路線的一人,近幾年美國攝影的口味受他影響不少,當然後來仿效者眾,到現在美國充斥著好一大堆「Grandson of Sternfeld」。這本是他的作品回顧集,以他這個年紀已開始回顧可能還早了一點,另外對不喜花巧版面設計的攝影集的朋友這本書就免問了。


American Power
by Mitch Epstein


我有時會跟朋友討論拍攝題材上的取向,除了在視覺情趣下功夫外,會談到需不需要有「grand theme」這回事,不要以為「grand theme」一定要波瀾壯闊大堆頭,小品風格的也可以有宏大視野。Mitch Epstein年紀不少了,以前師承Gerry Winogrand的街頭攝影,說到比較多人認識都不過是近十多廿年的事,《American Power》是他所謂的「美國三部曲」最後一章,(另外兩章是《The City》和《 Family Business》),顧名思義就是去全方位拍攝美國的能源問題,及其牽連的種種議題,是三部曲中最尖銳,探討也最深入,例如發電廠作為國家的「血脈」,往往是被「國土安全局」設下的圍欄所包圍保護,當然能源問題也是攻打別個國家的誘因,「Power」是巧妙的雙關語:「能源」和「國力」,正正是相互影響著。取材看來「細蟻」,其實定調宏大,這個應該是個好例子。

Parr by Parr.
Discussions with a promiscuous photographer.

By Quentin Bajac with photographs by Martin Parr.


首先多謝Parr天字第一號粉絲波夫波的提供,我對Parr叔近年的作品看得有點納悶,但此君個人魅力不凡,古怪點子又多,人氣一直高企,最近他策劃的布賴頓攝影雙年展也掀起一陣熱潮。還有一點是他實在是個「嘴得之人」,口才了得,闡述自己想法都清晰利落,所以這本回顧他自己的創作生涯及創作理念的小書,可能是他近年最好看的書,還有挑起我興趣是那個「promiscuous」的副題……



The Cruel Radiance: Photography and Political Violence
by Susie Linfield


上年一本《The Civil Contract of Photography》現在還在惡啃中,現在再來一本也是說攝影與政治的媾合實在是作賤自己,Linfied持著典型的liberal觀點,評彈當今讀者觀看戰爭圖像,已沒有既往持有清晰的政治觀點伴隨著,對自己的恐懼和憤怒無從人手。我愛看的博客,政治科學教授Jim Johnson雖然對她觀點持反對意見(其實基本上他什麼人都反),但也得承認這本書值得一讀。



Hiroshi Sugimoto
by Kerry Brougher


這本是杉本博司歷來作品「晒冷」之作,400頁近八十美元,唔打得都嚇得,但貴得來能夠看到杉本每個攝影計劃的脈絡上演進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一回事。多謝台灣出版商繙譯他著作《直到長出青苔》,令以往很多沒聽過他的大名的攝影愛好者開始留意他,人氣急升,與其說杉本是日本攝影師,不如說他是個鬼佬,他是典型西方傳統藝術學院階梯成長的藝術家,講求觀點條理分明,不像大受歡迎的日本攝影師如荒木經椎或森山大道等,講求率性自由,以打江湖形式殺出條血路。

Thoughts on Landscape: Col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by Frank Gohlke

Frank Gohlke是七十年代「新地誌攝影」中比較低調的一位,我對他的作品了解也比其他人來得少,所以這本書來得正好,相信是分享創作心得成份較多,最好是以跟前輩聊天的心態閱讀比較好。







Exposed: Voyeurism, Surveillance, and the Camera Since 1870 By Sandra S. Phillips. Contributions from Simon Baker, Phillip Brookman, Marta Gili, Carol Squires, and Rachel B. Woodward.

這本是由三藩市現代美術館資深策展人Sandra Phillips策展的一個展覽目錄,偷窺監視一向是攝影的癌細胞,一直存在且不停暗地生長,但我們卻常常秘而不宣,這個展覽前些時候到英國展出,倫敦特派員波夫波參觀過也說不俗,其實不用聽他評價,把Sophie Calle, Henri Cartier-Bresson, Nan Goldin, Andy Warhol等人揍合在一起,已經是個有趣的點子。


Katherine Avenue. Photographs by Larry Sultan.

說到加州,會想起重慶森林,另外就是Larry Sultan。今年作古的攝影師Larry Sultan,一輩子都在差不多活在加州的San Fernando Valley,他三個攝影計劃:對他父母的視覺調查名作「Pictures from Home」、描寫小電影工業的「The Valley」、寫墨西哥勞工的遺作「Homeland」等,都是在這裡拍攝,我不多說了,請參考Jeorg Colberg的書評


The Pleasures of Good Photographs
by Gerry Badger


「光孔」出版的文集最近都比較偏向雜文方式,好像上年一本《Photography After Frank》,都是沒有一個明顯的大主題下,作者聊聊這個攝影師新作,闡述一下自己的攝影觀點,沒有太多的理論剖析,容易入口。Gerry Badger跟Martin Parr的兩冊《The Photobook》人手一本,大家都不陌生了,其實不妨把它看為他以《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電視節目為藍本的同名著作的延續篇比較實在。


Starburst: Color Photography in America 1970-1980
by Kevin Moore (Author), James Crump (Contributor), Leo Rubinfien (Contributor)


這本關於七十年代彩色攝影的崛起的結集,其實評價不是真的很好,很多人拿它和八十年代Sally Eauclaire編著的幾本有關彩色攝影的經典比較,因為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嘛,Stephen Shore嘛,William Eggleston嘛,Meyerowitz嘛……其實到今天來一點更新也是合理的,況且此書有共廿八篇文章之多,還有是我發覺家中到現在還沒有一本類似題材的專集,作為「看門口」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也許你說到今時今日還談論彩色攝影是不是有點落伍,我也專攻彩色好十多年了,但個人經驗可以告訴大家,很多人還是逗留在黑白=嚴肅的石器年代觀念。

Lewis Baltz WORKS
by Lewis Baltz

又是New Topographic,如果你是看一冊Lewis Baltz的攝影集已經大喊受不了的話,這個一套十冊的限量發行精裝硬皮盒裝 ,勢必令你腦殘,很多人跟我一樣「預設值」是「悶」(請參考十一月號的CULTaMAP),就定必對那些無機無箘冷漠的新工業建築愛不惜手,叫我卻步的只有那個驚人的定價:四百美元,但我仍然鼓勵大家去買,受不了的話我願意半價收購!



Paul Graham: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paperback)
by Paul Graham

這本絕對不是什麼新書了,但是我最近才知道有平裝版本的存在。原作12冊的硬皮版本早已絕版,在二手市場正以天價流通。大家可能懷疑Paul Graham有什麼能耐受到大家注目,他顛覆傳統經典紀實攝影的敘事方式的圖像,odd得來卻是非常恬(冷)靜,真的並不為一般讀者所能接受,但無可否認膽色過人,有點當年Robert Frank對攝影思維建制的反叛。現在把十二冊合而為一,價錢「親民 」得多,大家是時候去試一下這類「毒藥」。

留言

Edwin說…
有冇電子書呢?
Fotopiggie說…
你係咪買Kindle先?係嘅話,即刻整個清單又點話!
Edwin說…
整個list先啦, 啱心水咪買囉
強力支持!我都想買哂你推介的書!AMERICAN POWER is good!
Fotopiggie說…
波:唔好咁强力呀,比人話「媒」味太重啊!
whale543說…
我亂買攝影書是因為台灣沒有真正的攝影圖書館或是攝影資料室可以做為觀看之處.如果台灣國家機器(公有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可以每月或每季定期提供或引進部份攝影書籍.那我也不必亂買攝影書籍.

天真的我以為可以買進所有的攝影書籍.但是這個絕對不是個人之力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靠國家機器對影像的重視.

我的台灣攝影書籍應該是短缺日治時期那一塊.少了台灣40-60年代的部份.其它台灣個人出版品也短缺.估算應該還差一至兩千冊以上.不過相較於台灣台北.台中.高雄三大市立美術館的攝影藏書.松山攝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與北中南總圖圖書館.應該目前我的攝影書量還可能比這些公家圖書館多.只是欠缺他們的攝影器材教學書籍.這部份幾乎短缺.
大部份的台灣的圖書館還是以收藏器材教學書籍為主.這是比較普羅書籍大宗.
台灣真的有定期在收羅攝影書籍大概只有國家圖書館與台中美術館兩處.其它則是沒有定期在收羅.而台北松山攝影圖書館則是以收羅攝影器材教學書為主.這是台灣市場上的攝影主力書籍.

偶是以收羅台灣攝影家/個人攝影出版物為主.國外的則是看到喜歡的才隨便亂買來看.
但前者基本上找尋困難.後者找尋反而比較簡單.
Fotopiggie說…
鯨魚兄:謝謝光臨寒舍!你說自己「亂買」實在太謙了,不如說是「博」罷,作為一位攝影集收藏家其實也不為過。當然匹夫之力可以做的也不多,但如能補充正規院校組織圖書館所忽略的範疇,已是功德無量。

聽你一番話我也感慨,香港的情況其實跟台灣那邊相差也不太遠,甚至可能還遜色一點,能夠真正公開的公共圖書館只有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旗下的公共圖書館,其中以中央圖書館算是在攝影書籍及期刊數量比較完整,但仍在數量上及更新上都有不足,而各設有藝術學科的大專院校的圖書館基本上是不隨便公開公眾使用。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香港有沒有攝影集的收藏文化,但其閱讀風氣還是沒好好培養過,還是在很初步的階段,主要是大眾並不明白出版攝影集的理念,仍然覺得是作品精選大雜薈之類思維視之,難以得到重視,看到你很多時候進行團購台灣本地攝影集,可以動員幾百顧客,我自己也出版過攝影集,看到這些景況又羨慕又概嘆。

我現在買攝影書籍的心態比較實際,主要是自己本身都是進行創作,能夠動用的閒錢已不多了,都不會追求量而只能專注在某幾個類型作品的出版,來一些比較深化的研讀,或是有關攝影論述的文集,再或是訂閱期刊 來獲取近期的攝影作品。其實自己現在對攝影書都不太珍惜,或許這個時候我更重視分享,前些時候到澳門執教一個攝影小課程,每次我都把一些自己的「收藏」帶過那邊,讓有興趣學員帶回家借閱,我們港台尚算幸運,澳門方面能接觸到攝影集的機會更少,同學們奇怪我這麼每次一大袋沉典典從香港長途跋涉帶到澳門,我想他們覺得我笨,不去吝惜這些看來貴重的攝影集,可能是自己看化了,或是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