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七月短打

Mastermind 的 X-files

我的腦袋注定是荒廢,數獨我到現在一次都沒有沾過手,兒時的扭計骰狂熱也沒投入過,我只會對相對淺顯的board game如Mastermind感到興趣,無他的,就是因為組合少,難度不高,而且跟scrabble及橋牌是當年學校官方御准的課外遊戲之一。如你知道什麼是Mastermind的話,相信閣下的年齡跟我不遠矣,四個棋子,六種顏色,即只有6的4次方= 1296組合,當然我不會去研究那些六步之內能破解的函數程式,沒有了參與遊戲那種樂趣,更可況我是享受做codemaker,亦即是折磨codebreaker的角色。還有的是當年那個令我摸不著頭腦的遊戲包裝封面。

那個已超過三十年歷史(Mastermind於1973年誕生)的封面是一位蓄有鬍子的西方男士,穿著畢挺的西服坐在椅上,手臂屈曲兩個手掌指尖相互觸及,也就是一個典型「運籌帷幄」的姿態(這些技倆後來我當攝影記者時用之不盡)。旁邊站著一位穿著時髦(以當年來說)東方女子,前面是一面反射著兩位身體的玻璃桌面。最吊詭的是,竟然沒有一個Mastermind這個遊戲玩具的圖像,那時我等黃毛小子疑惑了很久:這是個大人們的玩意嗎?

這種帶有濃烈sex and power的訊息,大概是James Bond熱潮的餘威,那個mastermind可以是Dr. No,或「金手指」。甚至見過有陰謀論者,說男的下身跟桌子上的女士的反映刻意地連在一齊,所暗示的不言而諭,差一點比得上達文西密碼。製造遊戲的生產商在遊戲推出後三十年再度找來當年兩位模特:商人
Bill Woodward 和當時在李斯特城念大學的Cecilia Fung,把這個經典圖片再演一趟,那個曖昧的反影巧合地已不復再,但更耐人尋味的是早已嫁作人婦的Cecilia Fung的夫姓是 - Masters!
















品相

竟然可以一口氣看完易中天在中央台主持的「百家論壇」的影碟,幾片DVD好幾十集,易中天為廈門大學教授,以往幾趟到大陸工作深夜時百無聊賴的時候,除了那些隆胸醫性障礙的廣告雜誌外,惟有看這個頭髮燙得貼服,大概連八號颱風也吹不動的髮形的一位先生,繪形繪聲地比很多以前在收音機常常見的章回小說還要精彩,也因為這個節目他就火紅起來,致後來出了《品三國》一書,用「品」而不是「談」「論」或其他,真的可圈可點。很多時人家去評一個攝影作品,不是「好正」就是「好堅」,但是很多時就是說不出「幾正」、「幾堅」,這些就如紐約時報攝影評論古倫堡Andy Grunberg說法如劉伶品酒一樣是鑑賞式(connoisseur)的評價,是最低層次的評論方法。其實是答客問一樁,有網友問及抱什麼的標準或從什麼角度去評價攝影作品才是適當的。

原來「品相」是有學校的。

從別人的博客看到這個稱之「美國攝影藝術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Photographic Arts),我看得目定口呆。不是那些「你是否想用評相來作為你的職業?」的招徠,而是這個機構所序述的觀點,忍不住要引一兩句大家分享:

The first thing you will do as a photo critic is ask yourself two basic questions of each and every photograph that you view:

•Is the photograph a technically perfect image?

•Is the photograph a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image?

If the image cannot meet these two basic requirements—technically perfect a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you should stop the critique. Any photographer who cannot create a technically perfect a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photograph should not expect to have his or her work exhibited to the viewing public.


容許我用市井的口吻去演譯一下,意即謂如果你的照片不是技巧和美學上都是完美的話,就不要拿出來「獻世」了。這種觀點我不敢苟同(羅拔‧法蘭克豈不是「獻世」?),我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那個網頁的設計實在糟糕到極。

要學「品相」還是讀Terry Barrett的《Criticizing Photographs》比較穩當,在說到攝影批評的價值時談到一點非常到肉,謂:「參觀美術館的人大多不到五秒鐘便完成了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思索。五秒鐘的匆匆瀏覽,與藝術家一個又一個小時的精雕細琢相比,似乎可悲地大失平衡。思索對一件藝術作品提出的描述性、闡釋性和評價性問題,理應拓展人們對一件藝術品的認知,大大地改變人們對作品的看法。」

以上兩段說話哪個比較對準閣下的口味?如上者請即入學


圖片庫恩仇錄


以前曾經寫過相片分享網站Flickr早晚會發展成一個類似stock photo library的模式,協助他們的subscrbers售賣照片從中抽取佣金獲利(詳文見Click! Click!),現在雖不中亦不遠矣。著名圖片庫公司Getty Images最近跟Flickr合作,邀請一批Flickr用家提供作品在其網絡銷售,實在懷疑Flickr除了獲得公關宣傳上好處外,能否獲得實在的利潤,因為相信現有的條款下Flickr是不能直接利用其登記用家的相片營利。大家磨拳擦掌去預備大展拳腳時,首先要知道因為是邀請性質關係,Getty的編輯在云云二十億有多的影像下找到閣下的作品,終於發現有些事情比中六合彩的機率更低。

採用
開放社區」或「開放平台模式的圖片庫網站一直存在,即是會員自由登記網站,有權選擇買家,有權定立價位等等,網站作為中介人獲利,以往比較有名的有istockphoto,最後還是被Getty鯨吞了。現在比較有名氣的「Photoshelter」,就是跟Getty這種傳統模式的圖片庫公司對著幹,倡導民主開放的圖片銷售,給予會員合理的報酬(對於RM - Rights Managed即授權使用的圖像能獲得達70%的分佣,相對Getty的大概35%),當Photoshelter獲悉Getty跟Flickr的結盟後也發表一個聲明加以回應,大概是冷嘲一下Flickr這個沒有太大「著數」的情況下跟Getty合作,而不是作為中介人的角色,兩方只透露Getty提供一個exclusive deal給Flickr,Photoshelter一語中的:Getty就是害怕Photoshelter這類microstock公司蠶食傳統圖像庫的生意,所以要先下手為強,搞定Flickr這個隱患再對付他們。這場仗大有大衛對哥利亞的味道,Photoshelter如果只顧抬出「反壟斷」這個武器對抗就注定失敗,所以他們在積極舉辦活動,「培育」一大班從未意會自己作品能賺錢的業餘攝影師投入圖像庫市場,很有「社團」招攬會員的味道。

這看來像一宗經濟新聞,但相信不是單單影響圖像庫行業的生態,連帶對網上影像流通的意識形態有著一定的衝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