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好一條油炸鬼

Martin Parr
Hong Kong (LON156359)

2013
這次Martin Parr展覽來港之前,我已從小道消息得知展出作品中會有一張被放大的巨型「油炸鬼」搞笑特寫,當日展覽開幕我甫進場就去尋找這張「娥娜多姿」的油炸鬼玉照,所言非虛,看得人會心微笑。我對這條油炸鬼情有獨鍾,因為從此大致可概括了Parr這二三十年間的攝影風格:把日常無聊小事物極盡誇張荒誕化之能事,從而達到奚落揶揄的效果。

Parr作為當代攝影其中一個icon,不少人對他都有所認識,我想大家都比較著眼他的影像表現手法,例如斑斕的色彩,拙拙迫人的特寫等等,又或是他幽默、甚至是戲謔地去凸顯相中人窘態的敘事方式,都受到很多攝影愛好者的追捧,但對我而言,他過往所選取的題材,其實更具反叛性,例如旅遊工業,消費主義、中產逍閒生活,又或是國家意識形態等,都是一些被視為雞毛蒜皮,或傳統紀實攝影所不為重視的題材。

這段題材上拓荒期,可見證於同場展出在他八十年代初期的成名作,拍攝有關英國南部海濱渡假熱點布賴頓(Brighton)的《The Last Resort》,也是他第一次用彩色來拍攝的攝影計劃,從此就背上「彩色紀實攝影先驅」之名。這系列畫面上相對率直,幽默得來那份尖酸有所節制,比近年的誇張手法來得內斂得多。不難看得出他受已故英國攝影師Tony Ray-Jones影響之大,無論調侃英國人的思維、選用閒暇生活作題材,甚至畫面捕捉上都和Ray-Jones的攝影集《A Day Off》非常相似,承先啟後的味道十分重。

《香港》繼承了Parr近年較「重口味」的風格,對我這等半個粉絲而言卻沒有太大期盼,畢竟大家得承認香港本身已是個「over photographed」的城市,一定程度在素材上也難以避免掉入外國人奇觀香港的陳腐,有見慣見熟悉的黃大仙拜神、跑馬地等場面,或是雞鴨鵝頭羊頭大魚頭特寫,也少不了是老外眼中的名物:鳳爪,是典型到不得了。但熟知Parr作品也知道,他作品同時有著很強烈的「去地域性」,他創作最活躍的時候在正值九十年代「全球村」理念鬧得最熱烘烘的時候,縱使他在環球各地都有攝影計劃,由俄羅斯的富豪博覽會,到近年中國的海灘百態,他都是在以一種自己的「Parr World」(他曾以此為展覽標題)目光去觀看和疏理,所以這次展覽我會更自覺去參觀一個由他引用香港元素所建構的「Parr World」的秩序,多過去理解他怎樣去認知我們這個城市,相信這樣去閱覽是次展覽會來得更有趣味。

所以不要期望《香港》中Parr會對這個城市有所新發現,他亦沒有意識去這樣做,縱使如此他也並非善男信女,Parr在講座裡透露拍攝《香港》系列只不過一個多兩個星期的事,時間非常緊湊,能夠結集成一個保持水準的展覽和攝影集,證明他的整合能力殊不簡單。而且《香港》系列中有些隱晦的氛圍我們本地人未必能好好捕捉得到,尤其是攝影師跟相中人那份無形的互角,這大概是和成長養份攸關,Parr生於中產階層,在英國這個階級意識相對濃厚的國度,觀看事物的態度自然有所不同。他經常在訪談中強調拍攝陌生人不要有罪疚感,大概是由此而來,所以在觀看這個Parr World「香港版」,會發現有個可能不便宣之於口的特質是,在他眼中香港人百態,起碼在視覺情趣上,其實跟那條油炸鬼無異。

(原文刊於十月號Magazine P)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