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影記者協會這一趟出版線上期刊,雖然我還沒很透徹瞭解這本刊物裡的實際內容,但也要為他們說聲勇氣可嘉,因為製作以紀實攝影、報導攝影為主軸的期刊、雜誌,老實說實在吃力不討好。所以這個欄目今趟暫時不會去為大家介紹任何書籍,而是回顧一下一些已停刊的紀實或報導攝影類期刊雜誌,無意去攞景或贈慶,只是希望讀者們明白出版刊物(管她是線上或傳統柯式印刷)純粹是labor of love。
除卻《國家地理雜誌》及同類以地域探索的刊物,又或是已停刊良久的《Life》「生活雜誌」等比較軟性大眾圖片故事刊物外,這類紀實報導攝影刊物都希望與一般主流新聞刊物的編採或版面風格脫鉤,還有一個特點是她們通常是曇花一現,舉上一輩攝影師引為佳話,台灣的經典報導文學雜誌《人間》為例,也不過出版了四年而已,卻出了好些出色的攝影師及文學作家,以往出版平台的確是孕育攝影師獨立創作的最佳途徑。



這些期刊總是無聲無息的消失,短壽的生命總叫人婉惜,其實出色的攝影師作品、又或是編採人員從來不缺,缺失的大概只有是讀者,或者這些讀者群根本未能豐富到成為一個critical mass的程度,更解釋了往往出版人去辦雜誌是出於熱枕多過商業考慮。 也有原因是這種相對硬調子的刊物,要找得廣告客戶並不容易,靠著有限的讀者群,並不足夠去支撐這些追求質量、相對高昂的製作成本。另一方面是一句老話:網絡的興起,以紀實或報導攝影作品為內容的網絡平台大量湧現,由媒體運作或獨立人仕編輯的比比皆是,令獨立攝影師發表作品的渠道幾何級數地增多,相信大家有過經驗是,有時候往往同時間在幾個網上平台上碰上某攝影師同一系列的作品。上述提及過幾本追求高質量的影像重現、最快也要雙月才能出版的傳統刊物,比起網上發佈作品的滲透力,又或是在緊貼時勢方面等,始終要輸蝕得多。


《Foto8》的創辦人Jon Levy在自己畫廊撒出宣言裡,不忘感觸地去表達自己對出版事業的鍾愛,強調自己把持的「不是用印刷抗衡數字那一類浪漫的概念,她的挑戰來自要承諾把你(攝影師)的話和圖像用油墨去達成,及去實踐一些在印刷完成後已經不可以再改變的事情,當中所要負上的那份責任。只是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的風氣已經改變,或者更糟糕的是,因為我們還希望以「群眾外包」(crowd source)方式從我們的讀者手中獲得事實,並來為我們填寫空隙。」
Levy這番話大有壯士斷臂之意,叫自己感慨,因為我也是個一直對傳統印刷有情感上執著的人,卻害怕很多人對書本對印刷品裡油墨味道的浪漫演譯,到過印刷廠監印的人都知道:實情是油墨好臭,多吸是會致癌的。
(原文刊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線上月刊《前線》2013年1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