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找回一些數年前在舊網址寫下的文章,內容想法都比較青澀,但是難得的隨意,如大家不介意我會一直貼下去。尤其最近此文的主人翁Zed Nelson動作頻頻,值得留意是文章下筆時Michael Moore那部相關的紀錄片「美國痴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還沒推出。)
最近跟一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通電郵,得悉他在那裡生活百無聊賴,竟然學了老美上了玩火鎗這個癮,還告訴我美國對鎗械管制如何地鬆懈,走到超市只要你是成年的話,要什麼型號的鎗或什麼口徑的子彈,唾手可得,跟買一盒牛奶沒有兩樣;這樣的情景不用想像,也不用到美國,除了看電影之外,讀Zed Nelson的書也會恍然。
相信你還對幾年前在美國轟動一時的哥倫拜中學鎗擊屠殺案(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 )還有點印象罷?行兇者竟是那些乳臭未乾的小伙子,復仇心理驅使他們奪去十五條同窗和老師的性命,這件事除了激發起美國反鎗械法案的浪潮,也給作者一個甚有意義的題材。我不熟識Zed Nelson的作品,只透過書中的簡介知他是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地記者,我也在“打書釘”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本書,《Gun Nation》是他第一本個人的作業,以一個攝影記者來說,尼爾遜的視野的確不凡。校園槍擊案已不是新鮮的事,報導角度多是描述兇手有成長障礙,或是受到責難,從而發展成一個瘋狂的復仇心理狀態下作案,是一貫平面的做法,而《Gun Nation》涵蓋的層面卻頗廣,有一半篇幅是各式各樣精緻的黑白人物造像,包括鎗枝擁有者、鎗械製造商、鎗械協會成員和執法人員等,還附有他們的自白,也有曾受過鎗傷的傷者/死者;另外的內容就有各式的紀實,如為被鎗傷者搶救的急症室紀錄,還有最重要~本書的動機:哥倫拜中學鎗擊案遇害者親屬的悼念儀式……最令我驚訝的是不少家長帶同孩子去把玩、購買手鎗的景象,幾歲的小伙子就有手鎗作生日禮物……
這本書最特出之處在於擺脫用以暴易暴來解構暴力因由的陳腔;先進的軍火科技間接帶來殖民主義,為歐洲人從印第安土著奪去了新大陸;尤其當人心莫測的年代, 鎗枝似乎顯得忠誠可靠,尼爾遜不少持鎗百姓造像,當中不乏白人中產和有閑階級,都表出一種駕御權力的自豪感和傲慢,更荒誕的是讀他們的自白引言,處處斷章取義地用含糊的道德標準甚至宗教信仰來為自己持械的理由開脫,再加上精緻的攝影(都是用大片幅照相機拍攝)和印刷,那種荒誕感不言而寓。面對這一類題材很多攝影師往往很容易流於虛無的人道主義,固然可能會獲得不少可觀的影像,但總是不能找到問題癢處,尼爾遜能把激情沉澱,能夠有矢中的地嘗試解構這個離我們遙遠的西方鎗械文化,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實在不是簡單的一回事;「九一一」後改變了世人詮釋暴力因由的單純觀點,令這本書看來賦予更深意義,美國反恐戰爭的影像泛濫著整個媒體,尼爾遜是英國人,作為紀實攝影師也跑過不少世界各地的戰場,這次把鎗頭指向美國人,難怪批判是來得多麼深刻和透徹。
(原文作於12 May, 2002,更正了某些錯誤)
最近跟一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通電郵,得悉他在那裡生活百無聊賴,竟然學了老美上了玩火鎗這個癮,還告訴我美國對鎗械管制如何地鬆懈,走到超市只要你是成年的話,要什麼型號的鎗或什麼口徑的子彈,唾手可得,跟買一盒牛奶沒有兩樣;這樣的情景不用想像,也不用到美國,除了看電影之外,讀Zed Nelson的書也會恍然。
相信你還對幾年前在美國轟動一時的哥倫拜中學鎗擊屠殺案(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 )還有點印象罷?行兇者竟是那些乳臭未乾的小伙子,復仇心理驅使他們奪去十五條同窗和老師的性命,這件事除了激發起美國反鎗械法案的浪潮,也給作者一個甚有意義的題材。我不熟識Zed Nelson的作品,只透過書中的簡介知他是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地記者,我也在“打書釘”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本書,《Gun Nation》是他第一本個人的作業,以一個攝影記者來說,尼爾遜的視野的確不凡。校園槍擊案已不是新鮮的事,報導角度多是描述兇手有成長障礙,或是受到責難,從而發展成一個瘋狂的復仇心理狀態下作案,是一貫平面的做法,而《Gun Nation》涵蓋的層面卻頗廣,有一半篇幅是各式各樣精緻的黑白人物造像,包括鎗枝擁有者、鎗械製造商、鎗械協會成員和執法人員等,還附有他們的自白,也有曾受過鎗傷的傷者/死者;另外的內容就有各式的紀實,如為被鎗傷者搶救的急症室紀錄,還有最重要~本書的動機:哥倫拜中學鎗擊案遇害者親屬的悼念儀式……最令我驚訝的是不少家長帶同孩子去把玩、購買手鎗的景象,幾歲的小伙子就有手鎗作生日禮物……
這本書最特出之處在於擺脫用以暴易暴來解構暴力因由的陳腔;先進的軍火科技間接帶來殖民主義,為歐洲人從印第安土著奪去了新大陸;尤其當人心莫測的年代, 鎗枝似乎顯得忠誠可靠,尼爾遜不少持鎗百姓造像,當中不乏白人中產和有閑階級,都表出一種駕御權力的自豪感和傲慢,更荒誕的是讀他們的自白引言,處處斷章取義地用含糊的道德標準甚至宗教信仰來為自己持械的理由開脫,再加上精緻的攝影(都是用大片幅照相機拍攝)和印刷,那種荒誕感不言而寓。面對這一類題材很多攝影師往往很容易流於虛無的人道主義,固然可能會獲得不少可觀的影像,但總是不能找到問題癢處,尼爾遜能把激情沉澱,能夠有矢中的地嘗試解構這個離我們遙遠的西方鎗械文化,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實在不是簡單的一回事;「九一一」後改變了世人詮釋暴力因由的單純觀點,令這本書看來賦予更深意義,美國反恐戰爭的影像泛濫著整個媒體,尼爾遜是英國人,作為紀實攝影師也跑過不少世界各地的戰場,這次把鎗頭指向美國人,難怪批判是來得多麼深刻和透徹。
(原文作於12 May, 2002,更正了某些錯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