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世界杯,還沒回氣各地聯賽又快要開鑼,今年足球轉播權轉移,有籍口去終止收費電視的合約,以為從此可以減輕自己荷包的負擔鬆一口氣之時,卻感到有點依依不捨,不捨得的是那個NHK World日本放送協會的國際頻道。NHK World其實是個超悶蛋的電視頻道,全都是新聞資訊節目,卻一直保持極高水平,少不了是那些作為試機天碟的日本風光地理紀錄片,也有不少有國際視野的製作,有不少是以中國為題呢。只要你能忍受個別新聞報導員或主持人比較蹩腳的英語,其實都是賞心悅目的。
有不少節目也富有心思,例如一個名為「Earth Watcher」的節目,此節目每次都找來一些藝術家,有俳句詩人,音樂人,雕塑家或畫家等等,每次都讓他們看看由日本發射的月球探測船「月亮女神」號(Kaguya)拍下的月球高清片段,片段中有類似著名圖片「地出」(Earthrise)的鏡頭,也就是地球在月球的地平線上昇起的場面,從而令這群藝術家有所啟發,創作其本人的「靜夜思」。其中包括為不少香港人所認識,曾為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作配樂的日本二人音樂組合「S.E.N.S.」。
那是首次拍攝月球表面的高清電視畫面,一分鐘的影像要花廿分鐘才能傳回地球,相比起以往從電影的特效工作室泡製出來的虛擬月球景像,感覺竟然還要來得夢幻,有種給人遐想的魅力。原版「地出」那張照片為人類文明史上首次能回瞻地球的圖像,從而感召了不少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我心裡想,日本人的確高明,老實說,那台由NHK開發的高清攝影機其實在科研上應用欠奉,公關成份甚高,是「文宣」工作的一種。這類文宣的工作不要以為無用,大家都明白宇航探索如燒銀紙,宇航機關申請撥款時困難重重,給國民對航天探索賦予一種價值,無論是實質或人文精神上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這一趟圖像幫上了忙。
以美國為例,從前「太空競賽」時還可以有掌摑蘇聯作為目的,還有是軍事上的恫嚇,也有彰顯美國的拓荒精神,但冷戰結束後,太空探索失卻了焦點,作為科研如亞軌道的國際太空站已足夠有餘,在向國民伸手要錢時就少了很多籌碼,你看現在太空穿梭機退役後美國那種進退失踞,太空總署財政緊拙,幾次要求撥款都不得而行,也一直沒有新的宇航機器出台,後繼的「獵戶座」太空船要到2014年才能使用,現在只能倚靠俄羅斯的老爺太空船作為搬運太空人及補給物資之用,你不說美國人不丟臉才怪。
太空總署尋求撥款處處受阻,說服不到公眾太空探索的價值,主要是NASA的平常的文宣工作落伍過時,有的都是做得比較粗糙,其實六次有人登月任務的過程其實也拍下超過六百萬呎的電影膠卷,但卻不被好好的去「利用」,一直作為存檔紀錄之用,或者在遊客中心播播而已,卻不太曉得怎樣去把它們去「包裝」一下,到了1989年紀錄片導演Al Reinert重新整理好這些片段,再從太空總署跟太空人的八十小時說訪問裡,抽出出精粹作為旁白,經過剪輯後成為80分鐘的紀錄片《For All Mankind》,配上Brian Eno的配樂,頓時變成一個生動感性的歷險探索。
其實回想冷戰初期,美國人的文宣工作不致於這麼落伍,以前輸出美國文化包括爵士樂和好萊塢電影也甚為有效的「文攻」策略,已經解散了的「美國資訊署」(United State Information Agency)專責文化外交工作,五十年代曾把攝影名宿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為紐約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經典攝影展覽,集合了273個當時得令的攝影師共503張作品的「四海一家」(The Family of Man)展覽作世界巡回展覽。這個展覽到過38個國家,包括共產陣營老大哥蘇聯的莫斯科,是一次甚為成功的國際性展覽。作為文化外交,這個展覽的成功在於表面上不強調美國文化,卻處處展現美國的「軟實力」及其價值觀,刻意展視對各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展覽表面是去政治化,但引述不少有政治色彩背景的哲學家的說話,當年蘇聯不停把自己塑造和平和進步的形像,共產國際還用上了身為共產黨員的畢加索所畫的和平鴿作形象大使,相反美國的形像及為首的聯合國跟韓戰/戰爭聯系上,「四海一家」展覽是對當時的蘇聯提倡的人道主義一種挑戰。
作為一個受歡迎的攝影展覽,我們也要明白她所展現是一元的普世人道價值和略嫌空洞的浪漫主義,內地攝影評論人顧錚認為這種「白人中心的人道主義」「……取代對於紛繁現實的更深入思考與優慮」,也惹來不少尤其是歐洲裡的學者批評,例如展出的大部份是美國攝影師,唯一的裸露身體照片是非西方人等。羅蘭巴特甚至在當年出版的《Mythologies》一書撰寫了「The Great Family of Man」一文,他對展覽整個阿當主義的最終正當化感到擔心,「只是要給這個世界的無所變動一個“智慧”及“一道抒情詩”的理由,其結果只使得人的姿勢看起來如此不朽,且更利於解除武裝。」
這種巧妙的利用圖像的政治或外交文宣,已變得愈來愈少了,有的是比較低層次或規模沒有那麼大堆頭的,順手拈來有邀請名攝影師拍攝風光照用作旅遊宣傳之用,又或是最叫我摸不著頭腦的,最近「發哥」替政府拍的廣告,用他和諧氣息的照片去搞「河蟹」,「河蟹」搞「河蟹」,很抱歉是最低層次最沒頭沒腦的,為什麼這類公關工程日本人做得那麼棒,大概跟剛紀念逝世周年的巨星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裡教訓師弟的情節一樣,叫他不要看著他指著月光的手指,而忽略那美好的月色!
看月光,不是看手指啊!
後記:
曾經跟朋友說過吃月餅之時就是回歸之期,最近不甘身邊的朋友催促下,包括一些我直以為不會看這個博的朋友,盛情之下我還是試試復工,能寫就寫一點。老實說一直希望給自己一個要繼續寫的理由,我不介意這些八股文章沒有讀者,這個一早習慣了。或許是自己一番心機給別人當作笑話看待,確實是有點困惑,唯有用心目中的「寸人」之王–簫伯納所言告訴他們:「My way of joking is to tell the truth. It's the funniest joke in the world.」
有不少節目也富有心思,例如一個名為「Earth Watcher」的節目,此節目每次都找來一些藝術家,有俳句詩人,音樂人,雕塑家或畫家等等,每次都讓他們看看由日本發射的月球探測船「月亮女神」號(Kaguya)拍下的月球高清片段,片段中有類似著名圖片「地出」(Earthrise)的鏡頭,也就是地球在月球的地平線上昇起的場面,從而令這群藝術家有所啟發,創作其本人的「靜夜思」。其中包括為不少香港人所認識,曾為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作配樂的日本二人音樂組合「S.E.N.S.」。
那是首次拍攝月球表面的高清電視畫面,一分鐘的影像要花廿分鐘才能傳回地球,相比起以往從電影的特效工作室泡製出來的虛擬月球景像,感覺竟然還要來得夢幻,有種給人遐想的魅力。原版「地出」那張照片為人類文明史上首次能回瞻地球的圖像,從而感召了不少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我心裡想,日本人的確高明,老實說,那台由NHK開發的高清攝影機其實在科研上應用欠奉,公關成份甚高,是「文宣」工作的一種。這類文宣的工作不要以為無用,大家都明白宇航探索如燒銀紙,宇航機關申請撥款時困難重重,給國民對航天探索賦予一種價值,無論是實質或人文精神上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這一趟圖像幫上了忙。
以美國為例,從前「太空競賽」時還可以有掌摑蘇聯作為目的,還有是軍事上的恫嚇,也有彰顯美國的拓荒精神,但冷戰結束後,太空探索失卻了焦點,作為科研如亞軌道的國際太空站已足夠有餘,在向國民伸手要錢時就少了很多籌碼,你看現在太空穿梭機退役後美國那種進退失踞,太空總署財政緊拙,幾次要求撥款都不得而行,也一直沒有新的宇航機器出台,後繼的「獵戶座」太空船要到2014年才能使用,現在只能倚靠俄羅斯的老爺太空船作為搬運太空人及補給物資之用,你不說美國人不丟臉才怪。
太空總署尋求撥款處處受阻,說服不到公眾太空探索的價值,主要是NASA的平常的文宣工作落伍過時,有的都是做得比較粗糙,其實六次有人登月任務的過程其實也拍下超過六百萬呎的電影膠卷,但卻不被好好的去「利用」,一直作為存檔紀錄之用,或者在遊客中心播播而已,卻不太曉得怎樣去把它們去「包裝」一下,到了1989年紀錄片導演Al Reinert重新整理好這些片段,再從太空總署跟太空人的八十小時說訪問裡,抽出出精粹作為旁白,經過剪輯後成為80分鐘的紀錄片《For All Mankind》,配上Brian Eno的配樂,頓時變成一個生動感性的歷險探索。
其實回想冷戰初期,美國人的文宣工作不致於這麼落伍,以前輸出美國文化包括爵士樂和好萊塢電影也甚為有效的「文攻」策略,已經解散了的「美國資訊署」(United State Information Agency)專責文化外交工作,五十年代曾把攝影名宿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為紐約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經典攝影展覽,集合了273個當時得令的攝影師共503張作品的「四海一家」(The Family of Man)展覽作世界巡回展覽。這個展覽到過38個國家,包括共產陣營老大哥蘇聯的莫斯科,是一次甚為成功的國際性展覽。作為文化外交,這個展覽的成功在於表面上不強調美國文化,卻處處展現美國的「軟實力」及其價值觀,刻意展視對各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展覽表面是去政治化,但引述不少有政治色彩背景的哲學家的說話,當年蘇聯不停把自己塑造和平和進步的形像,共產國際還用上了身為共產黨員的畢加索所畫的和平鴿作形象大使,相反美國的形像及為首的聯合國跟韓戰/戰爭聯系上,「四海一家」展覽是對當時的蘇聯提倡的人道主義一種挑戰。
作為一個受歡迎的攝影展覽,我們也要明白她所展現是一元的普世人道價值和略嫌空洞的浪漫主義,內地攝影評論人顧錚認為這種「白人中心的人道主義」「……取代對於紛繁現實的更深入思考與優慮」,也惹來不少尤其是歐洲裡的學者批評,例如展出的大部份是美國攝影師,唯一的裸露身體照片是非西方人等。羅蘭巴特甚至在當年出版的《Mythologies》一書撰寫了「The Great Family of Man」一文,他對展覽整個阿當主義的最終正當化感到擔心,「只是要給這個世界的無所變動一個“智慧”及“一道抒情詩”的理由,其結果只使得人的姿勢看起來如此不朽,且更利於解除武裝。」
這種巧妙的利用圖像的政治或外交文宣,已變得愈來愈少了,有的是比較低層次或規模沒有那麼大堆頭的,順手拈來有邀請名攝影師拍攝風光照用作旅遊宣傳之用,又或是最叫我摸不著頭腦的,最近「發哥」替政府拍的廣告,用他和諧氣息的照片去搞「河蟹」,「河蟹」搞「河蟹」,很抱歉是最低層次最沒頭沒腦的,為什麼這類公關工程日本人做得那麼棒,大概跟剛紀念逝世周年的巨星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裡教訓師弟的情節一樣,叫他不要看著他指著月光的手指,而忽略那美好的月色!
看月光,不是看手指啊!
後記:
曾經跟朋友說過吃月餅之時就是回歸之期,最近不甘身邊的朋友催促下,包括一些我直以為不會看這個博的朋友,盛情之下我還是試試復工,能寫就寫一點。老實說一直希望給自己一個要繼續寫的理由,我不介意這些八股文章沒有讀者,這個一早習慣了。或許是自己一番心機給別人當作笑話看待,確實是有點困惑,唯有用心目中的「寸人」之王–簫伯納所言告訴他們:「My way of joking is to tell the truth. It's the funniest joke in the world.」
留言
For years I treated myself as a sniffing dog, striding around the corners of our city.
At best I eleveated myself as the powerful angry black dog just like the one in Daido's photo, but more often I am just the exiled hound under Koudelka's lens, straying in winter snow without being noticed.
B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