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費電視偶然碰上「國家地理頻道」的新節目,節目裡把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中某小島的原住民,帶到英美兩國去體驗都市生活。撇開其電視頻道,大家都知道「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對各種第三世界文化的探索,都是帶著西方白人本位的觀看法則。這種感覺在世紀初期更為強烈,甚至有人認為根本就是新殖民主義。上世紀國家地理學會雜誌創刊時,殖民主義還沒有人當作壞事。我直覺以為那個節目終於有一次撥亂反正、反客為主的機會,豈料看過一些精華片段,感覺到那些土人最終還是被人「抽水」,都是著墨他們大鄉里出城的窘態。
最近外國攝影圈常爭論的議題,是南非攝影師Pieter Hugo在非洲拍攝的一些照片,引起某些人不安,有趣的是廣大迴響還頗兩極。Hugo為人咎病的是其中兩個系列,一個為西非以好萊塢式電影工業為題的「Nollywood」(見附圖),另一個則是展現靠野生猛獸表演的西非江湖賣藝人的「The Heyna and Other Man」, 認為有矮化他們的嫌疑。有在非洲生活過的博客為他辯護,覺得反對者反應過敏,說這裡畜養猛獸的大有人在,不足奇怪;也有人怪責大家已面對慣溫水煮蛙式的種族歧視,媒體耳濡目染下,麻痹了自己的觸覺;也有人認為搜羅奇怪圖像是攝影師的天性,不足為奇。
我主觀意見是Hugo是出於對異國風情的獵奇心態而已,尤其他江湖藝人此系列,中國人的確見慣不怪,曾是新聞人物的猴子「金鷹」,和以牠作為招徠去售賣小兒疳積散的主人「陳伯」,還有那個飼養牌照鬧出的風波,香港人也應該尚有印象。或者可以說Hugo成了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的犧牲品,不慎跌入優越主義的陷阱。八十年代,意大利時裝品牌貝納通Benetton以種族議題元素帶進廣告,以「United Color」為口號,曾經惹來不少爭議聲音。當時其創作總監兼攝影師Oliviero Toscani不停在廣告玩弄這些元素,挑釁大眾的情緒也是手段之一。過了廿多年,大家對種族議題的討論已頗成熟,Hugo一直生活在南非這種奇特的多種族氛圍下,敏感度卻是不足,也頗奇怪。
攝影術早期,一些攝影師循著人類學角度去觀察異色人種,動機相對純真。例如以拍印第安土著造像馳名的美國攝影師寇蒂斯Edward Curtis(1868-1952),今時今日成為研究印第安人不可或缺的圖像檔案。又或是其作品正在國內巡迴展覽的著名英國攝影師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雖不是首個在中國拍攝的外國攝影師,卻是拍攝地域最廣泛,質素和數量都超班的一位,為上世紀的中國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圖像。不少同期通過異域探索或旅行拍攝得來的異國圖像,有些帶著外交或軍事使命,或教會任務等,另外不少是充滿獵奇色彩,甚至對當地人民充滿敵意和曲解,然而,寇蒂斯和湯姆遜雖是一派商業影師,卻是用人類學或民族學的態度對待事物,對其主體: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都有明確的尊重,兩人亦做了不少文字的紀錄,活得較近代的寇蒂斯甚至把很多印第安人的語言和音樂以留聲機錄音。
或許現時值得討論的問題實在太多,收到一些最新的消息是,外國一些攝影評論博客自發籌劃一個有關種族議題和攝影的網上座談會。我樂於見其成事:今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幸運地撈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種族議題居功不少。民主黨隨即解畫,指和平獎其實是要頒給美國選民,多於奧巴馬本人,所言非虛,也許這群攝影博客,也應記一功。
(原作刊於CULTaMAP十一月號)
「The Heyna and Other Man」裡的江湖賣藝人,中國人看在眼裡是否似曾相識?©Pieter Hugo
"Plenty Coups [A], Apsaroke" by Edward Curtis, 1908.
湯姆遜John Thomson深受中國文化感染,為晚清生活留下不少珍貴圖像,此為滿族的新嫁娘。
最近外國攝影圈常爭論的議題,是南非攝影師Pieter Hugo在非洲拍攝的一些照片,引起某些人不安,有趣的是廣大迴響還頗兩極。Hugo為人咎病的是其中兩個系列,一個為西非以好萊塢式電影工業為題的「Nollywood」(見附圖),另一個則是展現靠野生猛獸表演的西非江湖賣藝人的「The Heyna and Other Man」, 認為有矮化他們的嫌疑。有在非洲生活過的博客為他辯護,覺得反對者反應過敏,說這裡畜養猛獸的大有人在,不足奇怪;也有人怪責大家已面對慣溫水煮蛙式的種族歧視,媒體耳濡目染下,麻痹了自己的觸覺;也有人認為搜羅奇怪圖像是攝影師的天性,不足為奇。
我主觀意見是Hugo是出於對異國風情的獵奇心態而已,尤其他江湖藝人此系列,中國人的確見慣不怪,曾是新聞人物的猴子「金鷹」,和以牠作為招徠去售賣小兒疳積散的主人「陳伯」,還有那個飼養牌照鬧出的風波,香港人也應該尚有印象。或者可以說Hugo成了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的犧牲品,不慎跌入優越主義的陷阱。八十年代,意大利時裝品牌貝納通Benetton以種族議題元素帶進廣告,以「United Color」為口號,曾經惹來不少爭議聲音。當時其創作總監兼攝影師Oliviero Toscani不停在廣告玩弄這些元素,挑釁大眾的情緒也是手段之一。過了廿多年,大家對種族議題的討論已頗成熟,Hugo一直生活在南非這種奇特的多種族氛圍下,敏感度卻是不足,也頗奇怪。
攝影術早期,一些攝影師循著人類學角度去觀察異色人種,動機相對純真。例如以拍印第安土著造像馳名的美國攝影師寇蒂斯Edward Curtis(1868-1952),今時今日成為研究印第安人不可或缺的圖像檔案。又或是其作品正在國內巡迴展覽的著名英國攝影師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雖不是首個在中國拍攝的外國攝影師,卻是拍攝地域最廣泛,質素和數量都超班的一位,為上世紀的中國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圖像。不少同期通過異域探索或旅行拍攝得來的異國圖像,有些帶著外交或軍事使命,或教會任務等,另外不少是充滿獵奇色彩,甚至對當地人民充滿敵意和曲解,然而,寇蒂斯和湯姆遜雖是一派商業影師,卻是用人類學或民族學的態度對待事物,對其主體: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都有明確的尊重,兩人亦做了不少文字的紀錄,活得較近代的寇蒂斯甚至把很多印第安人的語言和音樂以留聲機錄音。
或許現時值得討論的問題實在太多,收到一些最新的消息是,外國一些攝影評論博客自發籌劃一個有關種族議題和攝影的網上座談會。我樂於見其成事:今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幸運地撈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種族議題居功不少。民主黨隨即解畫,指和平獎其實是要頒給美國選民,多於奧巴馬本人,所言非虛,也許這群攝影博客,也應記一功。
(原作刊於CULTaMAP十一月號)
「The Heyna and Other Man」裡的江湖賣藝人,中國人看在眼裡是否似曾相識?©Pieter Hugo
"Plenty Coups [A], Apsaroke" by Edward Curtis, 1908.
湯姆遜John Thomson深受中國文化感染,為晚清生活留下不少珍貴圖像,此為滿族的新嫁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