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關於建築的二三事

不久前著名建築攝影師Julius Shulman辭世,享年九十有八。Shulman曾拍攝不少經典的現代建築大師如Frank Lloyd Wright或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等的作品,他最有名的還是為Pierre Koenig的「Case Study Houses」研究計劃拍攝的照片(見附圖),說來慚愧,Shulman大概是我少數認識的建築攝影師,主要是我對這方面的認識不多,還有的是在建築攝影上能夠建立個人風格是極其困難的事。我前些時候出席一個婚禮時巧遇一位大學同學,他現在已是本港一位有頗名氣的建築/室內攝影師,有一個十幾人的工作團隊,他個人天資高又賣力,畢業後一直也有去深造,最近在忙著自己念建築保育課程的論文,口說是行業競爭大,建築攝影已江河日下,要做好準備應付把自己的事業轉型,他一直強調現在做的其實不是photography,是illustration。看他公司的作品,不少都是用數字技術鋪陳出來的空間感覺,雖不致於虛擬的現實感覺,但卻是客戶心目中的理想氛圍,還記得他駕車送我回家時分享了不少理念,其中提到一句叫我深思良久,大意是說:「攝影不是表達空間的理想媒介。」,我看他現時搞的其實是artist's impression的寫實版,就明白他內含的意思。

我對建築認識非常皮毛,但對建築、空間應用或都市規劃興趣卻不少,我還記得我對攝影的興趣,是當年在念設計課程中一個室內設計初階的功課,室內設計這方面我是非常弱的,那個功課自然是做得一遢糊塗,但在拍攝模型時下了不少功夫在控制光線(也不就是一台兩桌面燈罷!),拍出一些實感出來,同學們有點驚訝我那個這麼破的功課也能拍成這個樣子,紛紛邀我為他們拍攝,首嘗成功感的甜頭。我其中一個喜愛的非攝影博客,就是BLDG BLOG。我有時覺得攝影人跟建築的喜愛是掛鉤的,攝影人天生對空間的觸覺敏銳,尤其在香港這個生活空間異常寶貴,又極其錯綜複雜,同時又間接影響自己生活的秩序和成長養份,牽連甚廣。

關於我同學的想法,我比較單純,比較同意如英國才子Alain de Botton寫的《幸福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一書中提及,每個建築物基本上是一個面相,從這種面相裡你可以看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出來,我們在一件建築物作品中找尋跟我們在一個朋友身上找尋的東西並無太大分別。其實如大家有印像的話,前些時有個財務公司在電視上賣一個有關樓宇按揭的廣告,不就是拿房子擬人化嗎?我甚至覺得拍攝建築其實很多時就是挪用著拍攝人像的意識形態,就是因為我們在體察形式、質感、顏色等與人類的關聯性能力的精妙。這樣對建築的另類觀看,還看杉本博司近年有一系列用虛焦手法拍的著名建築物,當傳統的建築攝影是講求細節的描寫(包括他以前的舊作如「電影院」系列),他卻反傳統把細節抹殺,進行一次視覺解構,把建築物回復到是精要的幾何形像,是建築師的原始概念。這個系列雖不深得我心,但其中他拍攝的安藤忠雄名作「光之教堂」(Church of Light),卻是非常精彩。

前些時候《紐約時報週刊》(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聘用藝術攝影師Edgar Martins把攝一些在經濟大肅條下的「爛尾樓」,眼睛銳利的讀者發現照片的小處被數字形式篡改過,引來一些爭議,雜誌方面在非議中在網站撒走照片,在新聞攝影求真的理念和藝術攝影追求完美,注定是一場痛苦的媾合(例如為何Martins不事先聲明作品曾作改動,或報導媒體使用藝術創作品,而讀者卻用報導攝影的導德觀去審視等等,都可以另書一篇。)。Martins起初不肯承認改動過,但最後亦解釋自己改動照片的動機,不外乎是把圖片上的結構變得更有對稱感,他的美學實踐在講求真實反映的媒體上是行不通的,或是追求真實的是其內在訊息傳達而非其外衣的式樣,都可以爭論得天昏地暗,不論你對認同他想法也好或覺得不過是狡辯一場。有博客評論說如果Martins是在建築攝影界或建築刊物刊登,就根本無風不起浪,這個圈子要求的是constructed reality,不是truth。

Shulman拍的「理想居庭」照片,基本上今天已不可再,尤其在香港,地產商已成龐然經濟巨物,主宰大家對「家」的理念和它的審美定義,現在只會有虛擬的圖像來說服大家,羅蘭巴特嘗試在照片中找尋烏托邦式的景象,他被Charles Clifford在1854年拍的老照片《阿爾哈門布拉》(The Alhambra)深深感動,認為風景照片無論城市和鄉郊,都應該是可居的(inhabitable),而不是可訪的。他覺得那份「可居的」欲望,並非癡夢,也不實際(「我並不依照房地產公司的廣告、圖片來購買房屋。」),今天照片中的「可居」已消失殆盡,甚至連「可造訪」也談不上。「領都」的準買家,應該最明白這一點。(炒賣例外)


後記:這個月私務纏身,實在寫不出太多博文,見諒。我想大家還是當作我在這個八月放了一個暑假,能寫的時候會再更新!
















The Alhambra (Greneda) 1854-1856 by Charles Clifford

















World Trade Center 1996 © Hiroshi Sugimoto

















Church of Light 1997 © Hiroshi Sugimoto

















Untitled, from the series 'Ruins of the Gilded Age' 2008 (Montana, USA) © Edgar Martins

留言

匿名說…
Normally, most artistic photographers do not 'enjoy' architecture in their representations. This is a norm for the art world I guess.
In times of travelling abroad I almost embrace myself as a pure tourist and the result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I still could not resist telling you how happy I was when seeing the buildings by Hundertwasser in Austria two years ago. Just starting to prevent myself being 'critical' with the lens and 'see' something beautiful with my eyes instead.
Blues
Edwin說…
精彩的文章,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