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甫士卡」

最近竟然收到朋友在臺灣的旅程中寄來的明信片,實在有種久違了的感覺,在互聯網年代這種史前的問好途徑,基本上跟書信一起消失殆盡,還提醒了自己以前就是個是明信片的收集迷。有段時間我好喜歡收集那些飯店裡提供的免費明信片,即是那些誇口自己酒店建築有多雄偉,有多美綸美煥,另外就是那些老掉牙的香港旅遊明信片,超現實得連安安佳佳還沒來港定居的年代,我們就已經有熊貓為題的香港名信片。後來看到馬田,帕爾Martin Parr那種收集狂可以拍自己收集的名信片結集得幾本《Boring Postcards》,自己就算多投入都只是他九牛一毛,有次執拾家當時甚至丟掉了好一些,現在回想覺得有點可惜。其實看帕爾那本《The Photobook: A History》才知道日本插畫家橫尾忠則比他還要狂,專門收集成千上萬的瀑布名信片,大概是對自然力量裡澎湃的生命力有所投射罷,後來結集成書叫《瀧狂》,好名字。

其實送人家明信片,是送一種思念,一種情誼,知道你喜歡「披頭士」The Beatles,就會有人送你他們頭像的明信片;知道你喜歡印像派,或會收到一兩張梵谷竇加;知道你喜歡攝影,他們會送你不知名的攝影師作品。我對明信片的熱愛,延申到我辦展覽時我的展覽場刊就是一本名信片小冊子,喜歡的話可以一頁一頁把它撕下來寄給別人。後來幾年我還會自己製作或自費印刷名信片寄給或送給朋友。我讀羅拔‧法蘭克那本小書《Thank You》,就覺得窩心得很,大師的朋友挖空心思去製作一些名信片送給他,當中很多都是有趣的攝影作品。

早期明信片是攝影傳播的重要工具,世紀初名信片就是等於我們的email,單單是1903年,德國已破紀錄的派遞了超過16億張(!)名信片,美國汽車發明後,很多人有機會去過一些自己不曾到過的地方,也急不及待要跟朋友交待,促成明信片的發達。宋塔Susan Sontag在《論攝影》(On Photography)的開首已說明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她舉了尚‧盧‧高達1963年的一部電影《槍兵》(Les Carabiniers )作了一個有趣例子,兩個遊手好閒的無業遊民被人誘騙去加入國王的軍隊,告訴他們可以姦淫擄掠,和可以發財。兩位主角在多年後凱旋回歸,為妻子帶回來的戰利品皮箱裡卻是數以百計的名信片,上面載有紀念碑、百貨公司、哺乳類動物、自然奇觀、交通公具、藝術作品和各式各樣的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縱然你買不起古斯基Andrea Gursky天價的圖片,也可以買一張他作品的名信片聊以安慰。

現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裡攝影部門舉行的展覽,就是著名攝影師埃文斯Walker Evans收藏的名信片展覽,他搜集名信片的類型,其實跟他攝影風格有莫大的關聯,很多都是一些不帶感情的率直、視點直觀的建築物、街景等等各式景物,連他也承認這些名信片影響他觀看世界的法則。他的收集慾也狂,甚至不捨得自己寄給別人的名信片,想過要問人家取回!埃文斯這9000張上世紀初到三十年代的明信片藏品,在生時已打算出版,後來因他的離世才不了了之,其實要多謝大都會美術館,因為這些攝影家展示的名信片,大概已經超過了追古朔今的概念,更多的是用一個另類方法去演譯他們自己的世界大觀。


















我的「珍藏」,十多年前的香港名信片,不知安安佳佳出生了沒有?

留言

LIT MA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LIT MA說…
"Boring Postcard",我的最愛。
And today I found your "Photogenic Olympians"exhibition in Artmap.The portrait of that girl is so powerful.I think you have the humour like Martin Parr.Is it an expo of portraiture only ? and may I know that are you still using film or digital?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r expo.Cheers!
Fotopiggie說…
Lit: Ha! 看來我還是把自己展覽的消息貼出來,大家不要怪我太硬銷就是了!謝謝你!你用帕爾來跟我比實在太誇獎了,我自覺跟他不盡相同,帕爾有些satire(甚至去到ridicule)是去得很盡,不像我們中國人總會留一線。那個小展覽裡肖像和都市景象兩方面都有,都是上年北京奧運時拍攝的個人體會,打算來跟年末舉行的東亞運動會贈慶一下^^;現在我大部份時間還是用膠片拍攝的,數字方面意識形態上在我來說困惑不大,只是用刀或用筷子的選擇,捉到老鼠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