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絕版

最近到過一位前輩家裡,參觀他收藏的攝影集,讓我好好重溫一些已經遺忘了的名字,例如Bernard Faucon或我曾經愛煞的Joe Deal。Joe Deal跟Lewis Baltz、Stephen Shore和Robert Adams等人為七十年代中的著名的新地誌攝影運動(New Topograhies)的中堅份子,我在學時對我影響頗深,現在我竟然有久別重逢的感覺,難道自己真的這麼善忘嗎?其實我們言談中還提過一位在八十年被歸納為後現代攝影師的Sandy Skoglund,以裝置配合演員拍攝出一些具超現實和潛意識風味的攝影,最為人所熟悉如《輻射貓》Radioactive Cats等作品,也是我念書時鍾愛的作品,但近幾年卻難得在網上或印刷媒體見到Skoglund或Deal任何新作,不是他們沒有出產新作品,曝光率不足我相信是由於缺乏大型美術館作個人展覽,或是缺乏刊物連載,變得人氣欠奉,或是變成少眾的趣味,老一輩的攝影師對互聯網仍存有介心,或缺乏認識,時至今日仍倚仗著畫廊、美術館或學術界這些傳統綱絡,他們很多都甚至沒有設有個人網站,例如史丹菲Joel Sternfeld,也就是最近才發現他製作頗粗糙的個人網站,新一代攝影愛好者都只能從絕版攝影集去發掘這些攝影師,久而久之,連這些攝影師都變成絕版攝影師。

其實我常常碰到友好,第一句衝著來的問候,就是「最近在進行什麼的攝影計劃?」,善良的願望當然是覺得他們會期待新作品出現。但有時候比較惱人的是,好想他們知道一個看似簡單的拍攝計劃花費的時間其實可以很漫長。以往很多攝影師,一輩子才發表過幾本主要攝影集,拿寇德卡Josef Koudelka這類前輩做個例子,不去算展覽目錄或回顧式結集,他這四十載才出版過幾個攝影計劃:《Gipsies》、《Exile》、《Black Triangle》和《Prague 1968》,但我發覺近年來很多有名氣的新銳攝影師都好像變得多產,每每三兩年已有新作品,新攝影集,新個展的出現,我的意見是我們正面對一班愈來愈躁動的觀眾,互聯網所促成的生活節奏亦如是,在Flickr或Google一眨眼就看了好幾佰或上千的圖像,等你三五載才看你十多幀作品會被認為不太合理,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只能祈求他們能有多一點耐性。

有時會覺得這不關乎效率的是問題,效率這東西真不是要來就來,像曾旅港多年的德裔攝影師Michael Wolf效率非凡,看他的個人網頁裡被各式攝影計劃把頁面滿滿的填飽,他最新的作品《Transparent City》就是一個好好的例子,他拍攝芝加哥的摩天大樓裡的眾生相,是他一早就在Flickr裡找到到相關拍攝角度的資料圖片,再交給贊助其拍攝計劃的地產商,再由他們尋找能拍到該角度的有關物業,加以安排協調,這種類似行軍式的作業模式當然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每人性格取態不同,亦有人喜歡慢火炆燉,無可否認,多產者總會吃到一些人氣的甜頭,慢熱者除了多啄磨外,或只好借用網絡來保住人氣,當然明白藝術家不是商品,不需叫賣,但新一代觀眾沒機會接觸好的作品,好的攝影師,讓他們變成「絕版」,實屬可惜。













Santa Ana Winds, Riverside, CA. ©1983 Joe Deal













Radioactive Cats. ©1980 Sandy Skoglund

留言

LIT MA說…
獲益良多!
Fotopiggie說…
謝謝!這樣下去別人以為我私下買通你了!^^
匿名說…
Michael Wolf出了本文革propaganda poster collection。十分精彩。Wolf在香港影的相片我也欣賞過。不錯。

lawman
Hi Dustin,
我仍然相信慢工出細貨的道理.所以,不用擔心,我會很有耐心等待你的大作.^_^
不要像我的粗製濫造呢.
努力!!
Fotopiggie說…
Lawman: Wolf收集慾很強,他有本小書是拍椅子的,有沒有看過?

波兄:你實在太謙虛了,我其實想快也快不來,沒辦法,天賦不足也。論才情急智,拍馬都追不上你!(起碼我寫不出你那些惡搞的四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