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些攝影記者行家交流,分享我有限的創作心得。大家最有興趣的還是一些進行計劃上實踐的問題,例如怎樣去處理題材,手法的運用,和整合概念等等。當中亦有涉及一些創作上的心路歷程,尤其是在容易叫人沮喪的傳媒業界,怎樣保持創作熱枕,這些問題反而對我困擾會更大。面對這些問題,我想推薦一本由David Bayles和Ted Orland合著的《Art & Fear》,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書,就是針對從事藝術創作人仕。
這本書對我說來得晚了,我在大學畢業後差不多要九年的時間才看準自己要走的方向,辦了第一次的個人展覽。中間的日子無可否認是迷失了,一直質疑著自己的問題,其實就是書中提到我們對自己種種的質疑,例如自己的作品不夠好,不如別人,別人能造就出色的藝術作品是因為他的天才,而自己是沒有的等等,最重要的是書裡解讀了很多藝術創作的遇上的阻攔,這些阻攔嚴格來說其實不是創作上問題。作者舉例說修讀藝術的畢業生很大比例日後會放棄從事相關藝術創作的工作,事實不是人們所料為口奔馳的問題,而是在學院環境下有各式各樣考核模式和講師教授的迴響,來衡量自己能力或獲得滿足感,走出學術範圍,創作是一條孤寂或缺乏掌聲的道路,我好喜歡書裡的英語用詞:是一個「thankless affair」,可能要承受更大的挫敗感,或對自己能力有各種的存疑,導致中途放棄。
作者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告訴大家藝術創作是一件難事,遇上問題是正常不過,如書名所言,藝術工作者內心充斥著各式的恐懼:怕自己在做的不是藝術,怕不夠天份,怕不夠完美,怕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怕自己作品沒有「魔術」,怕其他人不明白自己(的作品),怕作品不被別人接受,怕找不到新題材,怕自己作品不及別人,怕江郎才盡........對這一大堆的恐懼作者為大家提供一些正確或正面的思維模式,大有帶人走出谷底的意味。有時一語中的點中你的問題癥結所在,例以我創作上難產的問題,說到底是害怕犯錯,怕未盡完美,作者說這樣想法你就會覺得「不做就不會錯」而逃避之,久而久之就缺乏生產作品的衝動而放棄,說來不無道理。書的後本部份比較像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指南,提供意見讓大家面對外在世界或藝術圈子的意識形態,怎樣令自己持續發展,應該抱有什麼的生活態度有助創作等。
現在我間中都會翻一下這本小書,來開導一下自己間或遇見的低潮,但怎麼都保持一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警戒,始終這類書帶有一定「麻藥」成份,得到慰籍之餘,或是會麻痹了對與錯的判斷。也可以哼著Pink Floyd的《Comfortably Numb》:「There is no pain, you are receding.......」
這本書對我說來得晚了,我在大學畢業後差不多要九年的時間才看準自己要走的方向,辦了第一次的個人展覽。中間的日子無可否認是迷失了,一直質疑著自己的問題,其實就是書中提到我們對自己種種的質疑,例如自己的作品不夠好,不如別人,別人能造就出色的藝術作品是因為他的天才,而自己是沒有的等等,最重要的是書裡解讀了很多藝術創作的遇上的阻攔,這些阻攔嚴格來說其實不是創作上問題。作者舉例說修讀藝術的畢業生很大比例日後會放棄從事相關藝術創作的工作,事實不是人們所料為口奔馳的問題,而是在學院環境下有各式各樣考核模式和講師教授的迴響,來衡量自己能力或獲得滿足感,走出學術範圍,創作是一條孤寂或缺乏掌聲的道路,我好喜歡書裡的英語用詞:是一個「thankless affair」,可能要承受更大的挫敗感,或對自己能力有各種的存疑,導致中途放棄。
作者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告訴大家藝術創作是一件難事,遇上問題是正常不過,如書名所言,藝術工作者內心充斥著各式的恐懼:怕自己在做的不是藝術,怕不夠天份,怕不夠完美,怕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怕自己作品沒有「魔術」,怕其他人不明白自己(的作品),怕作品不被別人接受,怕找不到新題材,怕自己作品不及別人,怕江郎才盡........對這一大堆的恐懼作者為大家提供一些正確或正面的思維模式,大有帶人走出谷底的意味。有時一語中的點中你的問題癥結所在,例以我創作上難產的問題,說到底是害怕犯錯,怕未盡完美,作者說這樣想法你就會覺得「不做就不會錯」而逃避之,久而久之就缺乏生產作品的衝動而放棄,說來不無道理。書的後本部份比較像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指南,提供意見讓大家面對外在世界或藝術圈子的意識形態,怎樣令自己持續發展,應該抱有什麼的生活態度有助創作等。
現在我間中都會翻一下這本小書,來開導一下自己間或遇見的低潮,但怎麼都保持一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警戒,始終這類書帶有一定「麻藥」成份,得到慰籍之餘,或是會麻痹了對與錯的判斷。也可以哼著Pink Floyd的《Comfortably Numb》:「There is no pain, you are receding.......」
留言
其实王晓峰真没你牛,但是丫比你还会装
偷了你200字,謝謝。
7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