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Jones Griffiths (1936-2008)
剛在三月去世的Philip Jones Griffiths未必是我最喜歡的戰地攝影師,但《Vietnam Inc.》是一本深具影響力甚至是經典的戰時攝影集,越戰年代誕生了好一批戰地攝影師,我們看到的戰地攝影師的形象,各走極端,不是有著膨湃的英雄主義,就是妄顧道德價值觀的瘋子,看哥普拉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的丹尼斯賀巴Dennis Hopper飾演的攝影記者就會明白,那不過是莎劇裡的小丑。歐洲的攝影師,如Philip Jones Griffiths或我欣賞的麥庫林(Don McCullin),一個是威爾殊人一個是英格蘭人,相對美國的同業,看來多一份冷靜多一份對戰爭的反省,他們都是令人懷念的。當我知道麥庫林晚年拍攝的很多都花草風光,是一種對心靈創傷的慰籍,戰爭對他來說是夢魘,我還是想到丹尼斯賀巴的形象:那是我的夢魘。
Dennis Hopper in Apocalypse Now
Robert Frank的中國
還記得上年山西平遙攝影節特別嘉賓羅拔法蘭克Robert Frank引來的一陣騷動嗎?今個月的名利場《Vanity Fair》有他的一個專訪(真慷慨,竟然全文網上有連載),提到這個在他口中的「last trip before the Ultimate Trip(意即蒙主歸召......)」,實在是十分有趣的一篇文章,恨不得把它翻譯過來轉載給大家一讀,大家不要錯過。撰文的Charlie LeDuff文筆頗尖酸,最不為人所知(其實是我有所不知)的是:原來法老在平遙一個賣湯的店裡不支暈倒,LeDuff竟然這樣形容這個場景:"It would have made a good, unsentimental picture: a dead man and a bowl of soup. Frank would have liked it. The lighting was right."「不幸地」在場沒有人帶照相機......畢竟法蘭克八十有三了,長途飛行對他來說是個大苦頭,再加上幾年前心臟病發過,我還是希望他健健康康,好好地慶祝美國人一書五十大壽!
LeDuff筆中這個衣覆不整的糟老頭,洗脫了一向對他的缺陷都神話化的描述,談到他的攝影觀和人生觀,對子女的悔疚,可以看到一個更實在的法蘭克形象,當然少不了對平遙之行被粉絲包圍的窘態,或官方接待的「樣板」之旅,究竟他喜不喜歡中國呢:
“So do you like China?,” I asked. “Not when I see this,” he said, referring to the old people dancing to a mindless tune. “I see this and I think, Obey. No, I like America. I’ve become an American absolutely.”...........
Robert Frank and his wife, June Leaf (right), at the opening of the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in Pingyao, China. Photograph by Edward Keating.
Carl De Keyzer
最近到了台灣一趟,走不了一個出門的習慣,就是搜刮比較冷門的攝影期刊,這次在誠品碰到一本叫《GUP》的季刊,是荷蘭出品,書名意為「Guide to Unique Photography」。我看的那一期是比利時特輯,刊登了一批荷蘭鄰居比利時的攝影師作品,其中包括了馬格林成員Carl de Keyzer的新作。de Keyzer的《God, Inc.》(又一間公司)是我喜歡的一本攝影集,針對美國式的宗教狂熱和那些商業化的傳教活動,宗教跟政治錯縱複雜的關系(時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有不少辛辣的諷刺,亦是我頭一趟看到怎樣有效地利用中片幅去拍攝紀實攝影作品。往後就見到他改用了彩色媒介,雖然我作為一個「彩色人」我對之興趣反降低了,因為總是覺得少了自己的signature,跟近代彩色紀實攝影的後輩同儕同一個鼻孔出氣。這次《GUP》刊出的是de Keyser跟其餘五位馬格林成員,回應西班牙通過移民有投票權的法案,每人分別聚焦在一個族裔進行拍攝,他拍的就是西班牙的中國移民,de Keyzer聲稱要回避一些唐人餐館那類陳腐的符號,可畫中人刻意迴避鏡頭的用意,和那些僵硬的肢體語言,是令我有點摸不著頭腦。相信這不算是他重要的作品,要看新作,請讀以權力、戰爭和政治三位一體作主題的大型結集《Trinity》。
《God, Inc.》Carl de Keyzer
"God is a concept by which we measure our pain."《God》John Lennon
答客問:買書
有朋友問到我買書的好途徑,可是當時環境實在太嘈雜,未能好好交待。固然香港的外文書店仍然是最直接的途徑,看到喜歡翻過飽才買,要便宜又不介意等一下的話,可以到Amazon去買,以書價來說Amazon算是百佳價了(雖然現在發覺百佳絕對不便宜......),至於郵費方面看起來好像是不菲,但我精算過加起來還是比本地書店買划算,而且買得愈多就愈能從郵費裡頭省錢。嫌「亞馬遜」太大路、太以美國書籍為主的話,可以試試Photoeye,價錢可能高一點,但有更多歐洲甚至亞洲攝影集可供選擇。至於日文書籍你們可能比我更瞭解,可以透過本地日文書店如智源代訂,新穎一點的方法,可以透過一些中介的網上競投/代購公司替你從日本網站代購,但我有點懷疑能省下多少錢,因為這類公司通常收取物件價格的10至20%作手續費,另加日本本土及至香港郵遞費用。現在有互聯網這類隔山打牛式的購物真的唾手可得,以前要買書我們都透過一個搞郵購叫A Photogtaphers Place的書店,相信現在已經關門大吉了,那時買一本書實在太費周章,要傳真啊,要買匯票啊,這書店最能攏絡人心的是每月的一份小通訊,介紹一下新書目錄,有點像每年的電影節購票的思維,就是單靠幾十字的簡介就決定買一本幾百塊的書,跟賭波沒有兩樣。後來終於有機會出門到美國,到過這間在紐約蘇豪區,曾經在我心目中非常巨大的一間書店,發覺原來只是一間有點破落,滿有「書香」的小小舊書店,可這小書店在我青年時代給予我很多的養份,說來實在要說聲感謝。
(最後有瑣碎事煩惱,博客更新得稀疏了一點,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待我空閒一點,再多一點深入一些的討論..........)
剛在三月去世的Philip Jones Griffiths未必是我最喜歡的戰地攝影師,但《Vietnam Inc.》是一本深具影響力甚至是經典的戰時攝影集,越戰年代誕生了好一批戰地攝影師,我們看到的戰地攝影師的形象,各走極端,不是有著膨湃的英雄主義,就是妄顧道德價值觀的瘋子,看哥普拉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的丹尼斯賀巴Dennis Hopper飾演的攝影記者就會明白,那不過是莎劇裡的小丑。歐洲的攝影師,如Philip Jones Griffiths或我欣賞的麥庫林(Don McCullin),一個是威爾殊人一個是英格蘭人,相對美國的同業,看來多一份冷靜多一份對戰爭的反省,他們都是令人懷念的。當我知道麥庫林晚年拍攝的很多都花草風光,是一種對心靈創傷的慰籍,戰爭對他來說是夢魘,我還是想到丹尼斯賀巴的形象:那是我的夢魘。
Dennis Hopper in Apocalypse Now
Robert Frank的中國
還記得上年山西平遙攝影節特別嘉賓羅拔法蘭克Robert Frank引來的一陣騷動嗎?今個月的名利場《Vanity Fair》有他的一個專訪(真慷慨,竟然全文網上有連載),提到這個在他口中的「last trip before the Ultimate Trip(意即蒙主歸召......)」,實在是十分有趣的一篇文章,恨不得把它翻譯過來轉載給大家一讀,大家不要錯過。撰文的Charlie LeDuff文筆頗尖酸,最不為人所知(其實是我有所不知)的是:原來法老在平遙一個賣湯的店裡不支暈倒,LeDuff竟然這樣形容這個場景:"It would have made a good, unsentimental picture: a dead man and a bowl of soup. Frank would have liked it. The lighting was right."「不幸地」在場沒有人帶照相機......畢竟法蘭克八十有三了,長途飛行對他來說是個大苦頭,再加上幾年前心臟病發過,我還是希望他健健康康,好好地慶祝美國人一書五十大壽!
LeDuff筆中這個衣覆不整的糟老頭,洗脫了一向對他的缺陷都神話化的描述,談到他的攝影觀和人生觀,對子女的悔疚,可以看到一個更實在的法蘭克形象,當然少不了對平遙之行被粉絲包圍的窘態,或官方接待的「樣板」之旅,究竟他喜不喜歡中國呢:
“So do you like China?,” I asked. “Not when I see this,” he said, referring to the old people dancing to a mindless tune. “I see this and I think, Obey. No, I like America. I’ve become an American absolutely.”...........
Robert Frank and his wife, June Leaf (right), at the opening of the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in Pingyao, China. Photograph by Edward Keating.
Carl De Keyzer
最近到了台灣一趟,走不了一個出門的習慣,就是搜刮比較冷門的攝影期刊,這次在誠品碰到一本叫《GUP》的季刊,是荷蘭出品,書名意為「Guide to Unique Photography」。我看的那一期是比利時特輯,刊登了一批荷蘭鄰居比利時的攝影師作品,其中包括了馬格林成員Carl de Keyzer的新作。de Keyzer的《God, Inc.》(又一間公司)是我喜歡的一本攝影集,針對美國式的宗教狂熱和那些商業化的傳教活動,宗教跟政治錯縱複雜的關系(時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有不少辛辣的諷刺,亦是我頭一趟看到怎樣有效地利用中片幅去拍攝紀實攝影作品。往後就見到他改用了彩色媒介,雖然我作為一個「彩色人」我對之興趣反降低了,因為總是覺得少了自己的signature,跟近代彩色紀實攝影的後輩同儕同一個鼻孔出氣。這次《GUP》刊出的是de Keyser跟其餘五位馬格林成員,回應西班牙通過移民有投票權的法案,每人分別聚焦在一個族裔進行拍攝,他拍的就是西班牙的中國移民,de Keyzer聲稱要回避一些唐人餐館那類陳腐的符號,可畫中人刻意迴避鏡頭的用意,和那些僵硬的肢體語言,是令我有點摸不著頭腦。相信這不算是他重要的作品,要看新作,請讀以權力、戰爭和政治三位一體作主題的大型結集《Trinity》。
《God, Inc.》Carl de Keyzer
"God is a concept by which we measure our pain."《God》John Lennon
答客問:買書
有朋友問到我買書的好途徑,可是當時環境實在太嘈雜,未能好好交待。固然香港的外文書店仍然是最直接的途徑,看到喜歡翻過飽才買,要便宜又不介意等一下的話,可以到Amazon去買,以書價來說Amazon算是百佳價了(雖然現在發覺百佳絕對不便宜......),至於郵費方面看起來好像是不菲,但我精算過加起來還是比本地書店買划算,而且買得愈多就愈能從郵費裡頭省錢。嫌「亞馬遜」太大路、太以美國書籍為主的話,可以試試Photoeye,價錢可能高一點,但有更多歐洲甚至亞洲攝影集可供選擇。至於日文書籍你們可能比我更瞭解,可以透過本地日文書店如智源代訂,新穎一點的方法,可以透過一些中介的網上競投/代購公司替你從日本網站代購,但我有點懷疑能省下多少錢,因為這類公司通常收取物件價格的10至20%作手續費,另加日本本土及至香港郵遞費用。現在有互聯網這類隔山打牛式的購物真的唾手可得,以前要買書我們都透過一個搞郵購叫A Photogtaphers Place的書店,相信現在已經關門大吉了,那時買一本書實在太費周章,要傳真啊,要買匯票啊,這書店最能攏絡人心的是每月的一份小通訊,介紹一下新書目錄,有點像每年的電影節購票的思維,就是單靠幾十字的簡介就決定買一本幾百塊的書,跟賭波沒有兩樣。後來終於有機會出門到美國,到過這間在紐約蘇豪區,曾經在我心目中非常巨大的一間書店,發覺原來只是一間有點破落,滿有「書香」的小小舊書店,可這小書店在我青年時代給予我很多的養份,說來實在要說聲感謝。
(最後有瑣碎事煩惱,博客更新得稀疏了一點,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待我空閒一點,再多一點深入一些的討論..........)
留言
另外我覺得可以多讀一點攝影期刊,有點像買辦,知道某某有什麼作品,風格取材如何,喜不喜歡很直覺便知,當他有攝影集出版時就可試試,買攝影集是買眼光,有些精彩冷門或名不經傳的攝影作品就是這樣得來,每本攝影集好看予否都是攝影師的心血。當然如你信我的眼光的話,我會定期提供「貼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