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再說小朋友。上周末到過一位四歲號稱「全世界最小的專業攝影師」的葉晴小妹妹的個展,第一個衝著來的問題當然在於何謂專業?這個展覽期間售賣的書簽和明信片是作為「關愛之家」籌款之用,可是我參觀的時候卻不見有售賣攤位,或許售罄了罷。葉小妹妹的展覽取材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探索,時令節日旅行景點等,老實說我自己都不太清楚用什麼的一套準則去審視這些作品,如果希望從一個四歲小孩的眼中看世界,你會絕對失望,因為整個計劃是在一個成人主導的圈子進行,題材動機展示方式⋯⋯都是大人們在背後choreograph出來,包括那些很凸兀的從小朋友角度出發「設計對白」式旁述,我期盼那些充滿童真的圖片並未出現,最深刻的幾幀是她去拍攝當獸醫的親人(忘了,應該是她姑姐)在為狗隻進行手術的圖片,那些頗血淋淋的圖片,似乎是滿足我等大人的好奇心多一點。
葉小妹妹不算是「天才」(prodigy),只算得上比較聰穎而已。攝影很難去衡量小朋友是否有天賦,音樂可以用作曲和演奏能力去量度(例如莫扎特五歲就能作曲了。),視藝方面例如杜勒(Albrecht Dürer)和畢加索年少時都已經被視為天才畫家,以往的攝影名宿不少是小時候就拿起照相機,史川德(Paul Strand)12歲就有一台布朗尼(Brownie)相機;哥賓Alvin Langdon Coburn八歲就會用4x5柯達相機;Brett Weston因為有Edward Weston這個殿堂級的父親的「照料」,很自然地12歲時就懂得去認真拍照,14歲就有德國刊物Photo Eye刊登其作品;但他們都叫不上天才,全因為他們傳世的作品都是後來經過累積智慧所獲得,唯一可稱得上天才的大概是拉帝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 (1894-1986),出身富家子弟的他5歲時候就擁有一台相機,就開始了他多姿多采的攝影生涯,盡覽巴黎二戰前的閑適生命,時尚美女飛機賽車,我認為他最好的作品在他35歲前已完成,大概是早熟的代價罷,要他永遠保持著5歲時的好奇心實在太難。Halla Beloff在《Camera Culture》(一本好書)精辟地總結了兒童攝影的普及性,只有兩種障礙:technology and money,只要去掉這兩個障礙,小孩就能拍照,因為他們希望拍照,本能上希望捕捉和擁有他們喜歡的一事一物,這個是本能,不是天份。「問題在於他們的熱情是沒有選擇性,就像他們的胃口一樣。」(Beloff是心理學出身的。)
我們對天才一向趨之若騖,以往有陳易希、沈詩鈞等都會引起一陣哄動,天才愈多,就被認為是文明愈進步的指標,受到膜拜在所難免。葉小妹妹的天才,除了經過父母的悉心栽培,還得加上精心的公關工程建構出來,這麼小就要投入「專業」的懷抱,似乎早熟了一點罷?
有朋友讀完上一篇文章後說我對小孩子太嚴苛,其實古人比我還要嚴苛,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對葉小妹妹的「嚴苛」是出於我對未來一代的期盼。其實我著緊小葉晴,希望她還未被污染的心靈,未被別人加諸身上的價值觀,能好好的茁壯成一個特立獨行的攝影師。數字影像當道,經濟改善器材普及化,technology and money已不是問題,身邊已再沒有人不是手拿一部照相機,眼看當前年輕一輩拿起照相機,卻苦無學習對象,唯有求教於互聯網。互聯網興起產生一批批的所謂「導師」,相互傳授著陳腐過時的美學觀點,一時間日落黃昏美女充斥網上。小葉晴展覽同期有乙城節的重頭項目「中國新攝影」展覽,「中國新攝影」不用我去寫,資深本地攝評人如黎健強博士、伍振榮先生等自會有獨到分析。「小兒科」如葉晴妹妹就留待「小兒科」的我去介紹比較恰當,因為小兒科,也需要專科醫生的。
《Grand Prix de Circuit de la Seine》, June 26th 1912, by Jacques Henri Lartigue
葉小妹妹不算是「天才」(prodigy),只算得上比較聰穎而已。攝影很難去衡量小朋友是否有天賦,音樂可以用作曲和演奏能力去量度(例如莫扎特五歲就能作曲了。),視藝方面例如杜勒(Albrecht Dürer)和畢加索年少時都已經被視為天才畫家,以往的攝影名宿不少是小時候就拿起照相機,史川德(Paul Strand)12歲就有一台布朗尼(Brownie)相機;哥賓Alvin Langdon Coburn八歲就會用4x5柯達相機;Brett Weston因為有Edward Weston這個殿堂級的父親的「照料」,很自然地12歲時就懂得去認真拍照,14歲就有德國刊物Photo Eye刊登其作品;但他們都叫不上天才,全因為他們傳世的作品都是後來經過累積智慧所獲得,唯一可稱得上天才的大概是拉帝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 (1894-1986),出身富家子弟的他5歲時候就擁有一台相機,就開始了他多姿多采的攝影生涯,盡覽巴黎二戰前的閑適生命,時尚美女飛機賽車,我認為他最好的作品在他35歲前已完成,大概是早熟的代價罷,要他永遠保持著5歲時的好奇心實在太難。Halla Beloff在《Camera Culture》(一本好書)精辟地總結了兒童攝影的普及性,只有兩種障礙:technology and money,只要去掉這兩個障礙,小孩就能拍照,因為他們希望拍照,本能上希望捕捉和擁有他們喜歡的一事一物,這個是本能,不是天份。「問題在於他們的熱情是沒有選擇性,就像他們的胃口一樣。」(Beloff是心理學出身的。)
我們對天才一向趨之若騖,以往有陳易希、沈詩鈞等都會引起一陣哄動,天才愈多,就被認為是文明愈進步的指標,受到膜拜在所難免。葉小妹妹的天才,除了經過父母的悉心栽培,還得加上精心的公關工程建構出來,這麼小就要投入「專業」的懷抱,似乎早熟了一點罷?
有朋友讀完上一篇文章後說我對小孩子太嚴苛,其實古人比我還要嚴苛,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對葉小妹妹的「嚴苛」是出於我對未來一代的期盼。其實我著緊小葉晴,希望她還未被污染的心靈,未被別人加諸身上的價值觀,能好好的茁壯成一個特立獨行的攝影師。數字影像當道,經濟改善器材普及化,technology and money已不是問題,身邊已再沒有人不是手拿一部照相機,眼看當前年輕一輩拿起照相機,卻苦無學習對象,唯有求教於互聯網。互聯網興起產生一批批的所謂「導師」,相互傳授著陳腐過時的美學觀點,一時間日落黃昏美女充斥網上。小葉晴展覽同期有乙城節的重頭項目「中國新攝影」展覽,「中國新攝影」不用我去寫,資深本地攝評人如黎健強博士、伍振榮先生等自會有獨到分析。「小兒科」如葉晴妹妹就留待「小兒科」的我去介紹比較恰當,因為小兒科,也需要專科醫生的。
《Grand Prix de Circuit de la Seine》, June 26th 1912, by Jacques Henri Lartigue
留言
攝影,我是半途出家的,20歲才第一次拿起相機,現在仍然很迷惘,有些事情,自幼培養比較好,更理想的是當你覺得成熟時,開始學習忘記。
高級團友
忽然想起郎郎的奶粉廣告。
身邊好一撮人都是自小學過五級或八級鋼琴,但自己心智還未成熟時已厭倦學琴,到今時今日連欣賞音樂的興趣都培養不到,弄巧反拙。有時胡裡胡塗才成事,郭靖學降龍十八掌不是愈學愈要忘掉招式嗎?不過可惜我們身邊沒有一個洪七公。
問題是在這一買一賣中有什麼得著,那怕是一些身外物也好。試想想:孩子揚名,人家看得開心解囊付鈔,社福機構又有進帳,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得到幫助。各得其所,何樂而不為?只是什麼是真實...不要想了,有名有利就行。
只是假如我是孩子的爸,我會想他保留一點純真,遠離這個「現實」世界。所以我跟孩子一起學小提琴(在四十高齡之時),又跟他說,我不要你考試,只要你有一樣喜歡的東西就行了。
我也是這樣子看攝影的。
還有四十不算「高齡」,選「傑青」還游刃有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