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人之患

已故著名評馬人及演員董驃還在電視台主持賽馬節目的時候,我小時候間或有觀看過。我那個年紀壓根兒不懂賭馬,只是有時會病態地享受他的個人表演,他可以用半個節目的時間,不談一場賽事,而是七情上面、義正詞嚴地去月旦當時還是香港英皇御准賽馬會,在旁的後輩忘了是郭軍城、熊良錫還是卡洛斯都禁若寒蟬,驃叔絕對是言之有物,有膽識去挑戰當時殖民地年代高高在上的賽馬會,最重要是他的權威壓倒他人,他的名言是:「我係董驃你唔係,我講馬你一定要聽。」

一直很抗拒擔當教授課程的工作,大概是自己不善語言表達,「吹水」不是我強項,再加上我常常警戒自己「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老一輩都會贈一句「細侄唔好懶醒」,自己亦吃過不少「誤人子弟」的「良師」的苦頭,他朝有日山水有相逢自己成為「良師」就不大好了。自己亦不接受課堂是唯一傳授知識的途徑,一個半個分享會presentation還可以,再多的話實在划不來。還有對著現代這群食什麼DHA、Omega3、Taurine⋯⋯奶粉大的傢伙,個個IQ過百,腦袋轉數慢一點也經不起他們的挑戰。我是害怕使用權威,有一位香港攝影雜誌出版人的博客我也喜歡到訪,他本人也出版好幾本攝影論述的書籍,當然有些觀點值得斟酌,但香港來說是創先河了。可能是他有擔任教藉的緣故,有時無可避免帶有一些權威的壓力,不自覺地說教起來。搞博客時自己也希望將權威色彩降低,不想大講耶穌,有很多地方說到點到即止好了,能啟發到諸位去google一下,心足耳。

好的攝影師不一定是好的導師,還得是要碰上好的學生,導師們常有意識地或無意的把自己一套意識形態傳授開去,碰到差勁的學生就會照單全收,克隆出一套一模一樣的,碰著好的會曉得把其昇華再造轉型,自成一家。剛作古的碧希先生Bernd Becher(1931 – 2007)跟太太Hilla 一起創作的拓樸式水塔作品固然經典,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培育出一班近年作品拍賣價屢創紀錄的德國攝影師,古斯基(Andrea Gursky)、史杜夫(Thomas Struth)等都是他們的門生,人稱德賽杜夫學派(Düsseldorf School),過癮之處你可以在他們作品中看到碧希夫婦作品的元素,但又有各自的signature。近年很喜歡用舞台式制作大型照片的克魯森Gregory Crewdson亦自成一派,又是所謂「Crewdson school」,Crewdson的招牌如好萊塢懸疑片的風格,是內心世界陰暗面的投影,其實製作規模也精心策劃媲美好萊塢的B級片規模,耗費不菲,每次拍攝出動的工作人員包括燈光師、佈景道具製作,甚至攝影指導,有時亦會邀請好萊塢明星如茱莉安摩亞Julianne Moore等來當模特兒,Crewdson本人正正是扮演導演的角色。他的學生包括David Hillard,近年亦堀起Crewdson都是以擺拍(staged phtography)為創作手段的攝影師。我們認識卡拉漢Harry Callahan(1912-1999)(不是奇連伊仕活那個《Dirty Harry》!)的可能是一生孜孜不倦地以他太太Eleanor和女兒Barbara為題材的作品,那是非常個人的家庭關系演譯,其實本身也是傑出的教育家,當年在芝加哥設計學院受包浩斯名宿Moholy-Nagy聘請教授攝影,Callahan說得上是一個很「酷」的老師,他身故後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沒有任何著作、日記、筆記,難道真的說攝影要像說禪,不留文字?好的攝影師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老師,妄自誹薄的說法是自己不是好的攝影師遑論教人,實際一點的說法是自己還是個學生而已,另類日語講法是我是「免費」導師:即是「無料」!



Bernd + Hilla Becher
Framework Houses
1993












Gregory Crewdson
Untitled (family dinner)
2002












Harry Callahan
Eleanor and Barbara, Chicago
1953

留言

匿名說…
some serious comments :P
匿名說…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Fotopiggie說…
sasakakaka: 私人通訊請用電郵,thanks.
匿名說…
我的經驗是:香港的學生不抗拒填鴨,也崇拜權威,最喜歡就是學位。如果你能夠給他們這三樣東西,在他們的眼中你就是好老師了。

說笑的。

再說你那位雜誌出版人,可以斟酌的,可能不止是觀點...嗯,不多說了,免麻煩。罪過,罪過。
Fotopiggie說…
收到!師傅有話:「今天留一手,他朝好聚首!」^^
匿名說…
嘻,明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