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古董重溫: 離題一篇

(本文寫在澳門眾多景點獲聯合國封為文化遺產前,本來對影像論述來說比較離題,但實在有感而發還是留下罷,見諒!)

可恨的小泉和那些一眾右翼的傢伙,讓我在京都的遊歷蒙上了污點(註),我可真的要老套的說一聲那是多美好的時光。京都有名的當然是其古跡,隨便走走都會碰上一兩個聯合國文化遺產,好像你腳下不經意踏上的溝渠蓋也是文化遺產之一。花了不少盤川在各式各樣的寺院神社的進場費,老實說實在想像不到自己會跟傳統文化畫上等號,看到日本人對自家文化的尊重,保存古跡的那種一絲不苟,尤其是看到一大班工作人員蹲下一株一株拔走草地上的雜草,令你覺得這個入場費是值回票價。


這幾年多了到南中國工作,知道地方政府很多時候會發掘一些新興的有歷史價值的地方作為旅遊景點,這些地方當然不如國家級文物如長城故宮之類歷史悠久,但可觀性也不低,有很多更是南方生活文化所獨有,可是日久失修或文革十年浩劫所破壞,往往需要金錢投資去修復,或許是「分餅仔」文化根深蒂固,這些文化景點的管理很多是交由一些根本沒有旅遊及文化工業經驗的企業來「開發」及管理。又或是狄士尼病毒作崇,要讓地方有主題公園的氛圍,有歌舞有玩意,吃喝玩樂要俱全,最終是四不像,主要的是大夥兒沒有文化旅遊的意識,旅遊這玩兒還是認為停留在「鴨仔團」時代的觀念。老實話香港的古跡數目已經是遜人一籌,但仍擁有很多殖民地時代的遺物,很多特質還是香港所獨有的,奈何港官心態竟愈來愈內地化,初初接手這個荷李活道中區警署,口說保育郤要搞購物中心之類的東西。要買東西難道我不會找一個如apm之類的一站式的新穎商場嗎?赤柱的老差館(警署)改成超市已經是個頗搞笑的例子
。香港仍然逗留在可見效益大於一切的思維,沒有公眾的聲音,「大館」(又或是甘棠第),只會淪為另一高級地產發展項目,幸好這次noise夠大才僅保得住軀殼。以往香港人被譏為無根的人,現在晚了找個機會為自己種一點苗,卻苦無地可種,哀哉!

註:落筆時正值小泉崇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觸發內地大規模反日示威的時候。


Kyoto, 2006

(原文上載於06年4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