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鼓勵仔細去看 (scrutinize)的年代。
年青時不愛看埃文斯 (Walker Evans)的作品,覺得其美國街頭景致不甚了了而已,甚至懷疑他怎麼會成了廿世紀美國攝影界巨匠,其實就是沒有耐性去細看,尤其是在缺乏視覺衝擊元素的情況下,血氣方剛的我當然不會有興趣細讀那些畫面裡粘在牆上的破海報的細節罷。年紀大了才懂得發掘其中真諦,問題是現在我懂得去scrutinize,或者換句說話懂得「進入」照片裡邊。偉大的藝術作品永遠不會一下子打通閣下的任督二脈,達文西的蒙羅麗莎沒有經過凝視及細看,也不能一下子令你感動到他笑容的神秘。活在大量流動影像如電影電視的年代,被動性的影像的傳播如大廈幕牆的大電視,戶外廣告板等等,連互聯網也是閃客Flash的世界,什麼都是要活動的。叫人吃不消的影像無時無刻滲透入大眾心靈,篩選有用及無意識的信息耗費大量的精力及時間,導致現代人被訓練成閱讀影像要有高超的效率,也很多時候成了如俗語說「水過鴨背」的情況。我不是怪責電影等活動影像,我也是典型影迷,也不能認同如尚.盧.高達在其作品《小兵》Le Petit Soldat的想法如當攝影是真實的時候,電影就是廿四倍的真實(Photography is truth. The cinema is truth 24 times per second.)。不要誤會我在爭辯電影優越論,而是很多時對待靜態影像我們會下意識把其當作一秒廿四格中其中之一,在未來得及消化就讓其轉眼而逝,無以為繼。反過來很多藝術家都喜歡拿電影中活動影像凝固下來的硬照來把玩,例如John Baldessari也有類似作品,因為當連續影像的時空被抽離凝結,沒有聲音的輔助下,閱讀及修辭的方法就截然不同了,甚至會被引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義。
自己也搞過展覽也有過類似經驗,因為作品是大幅面的關係所以場地所限不能放太多作品,就是給人批評數目太少,大概是因為相片不夠「矜貴」沒有給人細看的本錢,機械影像來得太容易,攝影下放到平民百姓變成「中眉的藝術」,人皆可成為大師,難道真的要LOMOwall那種鋪天蓋地的那種轟炸式的展示方法才成嗎?還記得第一次讀巴特(他聲明自己喜歡攝影,不喜歡電影。看過他閱讀影像的手段,套諸電影簡直找死。)的《明室》時,除去「刺點、知點、此曾在」這些可以研究一世課題,單是對巴特閱讀照片的態度及鉅細,真有歎為觀止的感覺。我想好的攝影師也要有巴特這等好的看官才叫完滿,大有當年俞伯牙要有鍾子期這等聽眾,沒有的話大概可以「破琴絕絃」毀掉照相機算了(一笑)。巴特在明室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攝影的三個意圖:實施,承受,觀看。缺了一樣也算不上完滿。我常有異想如果給我搞一個攝影的課程,我會把九成以上的時間叫學生去觀看,學習觀看、分享觀看,可能最後一課才叫他們去拿照相機,想必不是把學生搞瘋就是他們喊著要「回水」!攝影是將自己看的經驗物質化,其實就是一種妥協,還是有人一語中的:「我最好的照片就是那些沒有拍過的照片。」誰說的?猜中沒獎!
(原文上載於06年4月2日)
年青時不愛看埃文斯 (Walker Evans)的作品,覺得其美國街頭景致不甚了了而已,甚至懷疑他怎麼會成了廿世紀美國攝影界巨匠,其實就是沒有耐性去細看,尤其是在缺乏視覺衝擊元素的情況下,血氣方剛的我當然不會有興趣細讀那些畫面裡粘在牆上的破海報的細節罷。年紀大了才懂得發掘其中真諦,問題是現在我懂得去scrutinize,或者換句說話懂得「進入」照片裡邊。偉大的藝術作品永遠不會一下子打通閣下的任督二脈,達文西的蒙羅麗莎沒有經過凝視及細看,也不能一下子令你感動到他笑容的神秘。活在大量流動影像如電影電視的年代,被動性的影像的傳播如大廈幕牆的大電視,戶外廣告板等等,連互聯網也是閃客Flash的世界,什麼都是要活動的。叫人吃不消的影像無時無刻滲透入大眾心靈,篩選有用及無意識的信息耗費大量的精力及時間,導致現代人被訓練成閱讀影像要有高超的效率,也很多時候成了如俗語說「水過鴨背」的情況。我不是怪責電影等活動影像,我也是典型影迷,也不能認同如尚.盧.高達在其作品《小兵》Le Petit Soldat的想法如當攝影是真實的時候,電影就是廿四倍的真實(Photography is truth. The cinema is truth 24 times per second.)。不要誤會我在爭辯電影優越論,而是很多時對待靜態影像我們會下意識把其當作一秒廿四格中其中之一,在未來得及消化就讓其轉眼而逝,無以為繼。反過來很多藝術家都喜歡拿電影中活動影像凝固下來的硬照來把玩,例如John Baldessari也有類似作品,因為當連續影像的時空被抽離凝結,沒有聲音的輔助下,閱讀及修辭的方法就截然不同了,甚至會被引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義。
自己也搞過展覽也有過類似經驗,因為作品是大幅面的關係所以場地所限不能放太多作品,就是給人批評數目太少,大概是因為相片不夠「矜貴」沒有給人細看的本錢,機械影像來得太容易,攝影下放到平民百姓變成「中眉的藝術」,人皆可成為大師,難道真的要LOMOwall那種鋪天蓋地的那種轟炸式的展示方法才成嗎?還記得第一次讀巴特(他聲明自己喜歡攝影,不喜歡電影。看過他閱讀影像的手段,套諸電影簡直找死。)的《明室》時,除去「刺點、知點、此曾在」這些可以研究一世課題,單是對巴特閱讀照片的態度及鉅細,真有歎為觀止的感覺。我想好的攝影師也要有巴特這等好的看官才叫完滿,大有當年俞伯牙要有鍾子期這等聽眾,沒有的話大概可以「破琴絕絃」毀掉照相機算了(一笑)。巴特在明室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攝影的三個意圖:實施,承受,觀看。缺了一樣也算不上完滿。我常有異想如果給我搞一個攝影的課程,我會把九成以上的時間叫學生去觀看,學習觀看、分享觀看,可能最後一課才叫他們去拿照相機,想必不是把學生搞瘋就是他們喊著要「回水」!攝影是將自己看的經驗物質化,其實就是一種妥協,還是有人一語中的:「我最好的照片就是那些沒有拍過的照片。」誰說的?猜中沒獎!
(原文上載於06年4月2日)
留言